凌育文
【摘要】在新課改大背景下的學校教育,要求立足學生本體,激發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主動發展,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但是,基于學生個性差異的客觀存在,部分后進生的轉化和成長也需引起教師重視。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尊重教育,通過尊重重塑學生的自信,來幫助他們健康、全面發展。
【關鍵詞】后進生;初中生;尊重;自信
后進生是學校教育中客觀存在的一個學生群體。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他們給班級管理、學科教學成效、整體教育成效等帶來一定的影響。后進生普遍具有缺乏學習激情,學習成績落后、缺乏自信,思想意識薄弱,甚至還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等特點。其中,缺乏自信甚至帶有自卑心理是導致他們對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表現等缺乏正確認識的根源,也是他們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落后或受阻的主要原因。因此,以尊重激發自信,敲開后進生的內心,是促進其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基礎。美國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同樣的,美國學者布吉尼教授在關于處理人際交往活動中也提出以尊重為核心的3A原則理論,即Accept(接受)、Attention(重視)、Admire(贊賞)。受其啟發,筆者認為,尊重是實施教育的前提,也是激發與重塑后進生自信,敲開其內心,促進其發展的關鍵。
一、尊重人格,激發生命自信
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高峰期的初中生,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自尊心日漸增強,同時高度關注自身的需求,想要滿足需求的意愿也更加強烈,尤其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在對諸多后進生的觀察了解中發現,他們在人格和自尊方面的需求表現更為強烈。由于學習、思想、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落后或偏差,常常使他們在情緒上感到信心喪失,在思想上自覺不如人,在行動人懈怠甚至自甘墮落。教師要對其進行轉化教育,就必須要找準切入口——尊重學生人格。
良好的人格是學生健康成長、奮發向上的本能,是潛藏在學生生命中的巨大能量。尊重學生的人格,就是要將學生視作獨立的生命個體,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的自我意識獲得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從而打開其心門,激發其生命中潛藏的自信能量,使其積極、從容地學習、生活以及交往。
二、尊重差異,促進自我發展自信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差異是必然存在的。教師要承認并尊重學生個體在性格、學習、思想意識以及行為習慣上的差異,以寬容的心態去面對學生的差異,找準學生發展的觸發點,采取恰當的教育策略,幫助學生建立發展自我的自信。
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不公正的教育的最壞表現是用一個模式、毫無區別的態度去對待所有的兒童。因此,教育不是為了消滅差異,而是要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使學生獲得公平、平等的待遇。對于后進生而言,教師要尊重他們在學習認知、道德品質、思想行為等方面表現出的落后或者偏差等差異,真誠地幫助他們找出導致差異的原因,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在實施轉化教育過程中,要以發展后進生的特長、增強自我發展自信為目標,培養后進生迎難而上、不畏挫折、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讓他們真正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建立起自我發展的自信,最終實現在已有基礎上的發展、提高、飛躍。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教育中教師要善于分辨哪些差異是可以利用的,哪些差異是可以通過教育改變的。教師要用藝術家的眼光去研究后進生,將其視作一根可塑之“材”,精心雕刻,幫助學生成長、發展成為一件有價值的藝術品。
三、尊重參與權,培養責任自信
新課標提倡通過開展合作探究學習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人自帶的群體屬性決定人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集體和社會。因此,對后進生的轉化教育,還應結合集體活動來進行,鼓勵并尊重他們的參與權,讓他們在活動中承擔一定的任務,通過完成任務來培養勇于擔當的品格,塑造責任自信,促進自我成長。
例如,在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時,一方面讓后進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承擔與其能力相匹配的任務;另一方面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注重對后進生的幫助與引導,耐心、靜心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他們創造一定的表達和表現空間;再者教師要對后進生的表現及時給予鼓勵或肯定,使后進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都能夠感受到被尊重,并體驗到一定的成就感,后進生的自信心也就會油然而生了。
再如,教師在對后進生的能力進行全面了解與評估之后,選取他們擅長的方面,如在同學中有較強的號召力,擅長體育項目或者擅長音樂舞蹈等,以商量的語氣征求他們的意見,將他們爭取進入到班級管理或者班級活動組織者行列中。這不僅充分尊重后進生對班集體管理或活動的參與權,還能讓他們在承擔組織者或管理者角色的過程中激發勇于擔當意識,在活動過程中收獲責任自信和成就感,激發更強的自我進取意識,逐步轉入到“先進生”的行列當中。
在后進生的轉化過程中,教師要盡力創造機會或者條件讓后進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班級管理、班級活動等環節中,尊重他們的參與權,培養他們的責任自信。
四、尊重交流欲,激發社交自信
人類社會這張大網是由許許多多的人組成,每一個人猶如網上的結點,人和人之間必須發生聯系,才能形成結點形成網,否則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孤島,而聯系的實質就是交流。有部分后進生會因為日常與人的有效交流頻率低、難以被理解而將自己壓抑或封閉起來,這種交流上的障礙可能會帶來社交焦慮甚至社交自卑。針對這類學生,教師在開展轉化教育時還要充分尊重他們的交流欲望,在基于對他們熟悉的基礎之上,以其樂于接受的溝通方式進行有效交流,交流過程中做到不急于否定、不打斷、不追問、不粗暴;還要以他們的視角去看待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并接納他們在思想行為上的表現,了解此刻他們存在的狀態,真誠地尊重他們的交流欲。這種有效的交流,既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有效信息,又能讓學生交流需求得到滿足,激發社交興致,增強社交自信。
我國著名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曾說:“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對于怯于社交的這類后進生而言,他們的心理適應受環境與社會等關系的影響更明顯,與他們交流的意義就更為重要了。尊重交流能夠使人際關系變得融洽和諧,在后進生的轉化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實踐中不難發現,后進生的某個建議得到學生和老師的贊許、某個特長獲得大家的肯定、某次作業或活動得到肯定,甚至教師的一個肯定眼神、期待目光、贊許目光,都可能會在他們的腦海里刻下一道印,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這些有聲或無聲的交流,有助于激起他們的社交勇氣,讓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更加有自信。
五、結語
與一般學生相比,后進生的內心對接受、重視和贊賞的渴望更加強烈,他們身上同樣具有進取心、自尊心,渴望進步。因此,對他們實施轉化教育時,教師要注重采用尊重教育,以尊重為鑰匙,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差異、尊重他們的參與權、尊重他們的交流欲,激發他們內心的斗志,重塑他們的自信,敲開他們的心靈之門。
參考文獻:
[1]袁仕群.為后進生架設一座心靈的橋梁[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8 (8).
[2]隆新軍.賞識教育對后進生轉化的影響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
[3]陳錦燕.讓尊重和關愛成為后進生轉化的催化劑[J].師道,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