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 雷紅華 張麗平

【摘要】目的 探究腦梗死以及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外周血的RDW和NLR變化以及之間的相關性。方法 將2017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收入的腦梗死患者31例、短暫性腦缺血患者31例、健康體檢人群31例,分別對三組實驗對象進行RDW與NLR檢驗,分析組間差異。結果 在實驗結果中顯示,腦梗死患者的RDW與NLR數值高于短暫性腦缺血以及健康對照組,而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的RDW與NLR數值則高于健康體檢人群,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梗死以及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在發病后,外周血內的RDW與NLR會出現明顯增長,并且其嚴重程度與其數值呈現正相關,故而RDW與NLR可對腦梗死以及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的發作狀況起到提示作用。
【關鍵詞】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RDW;NLR;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8..02
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死率,相較于其他國家來說,我國的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和致死率更高[1]。短暫性腦缺血在臨床上被認為屬于一種不穩定的高危狀態,現代臨床研究發現,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出現腦梗死的風險會進一步增加。炎癥不僅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并且炎癥與患者體內不穩定,斑塊的產生也有較為密切的關聯,如果患者體內的不穩定斑塊出現破裂,則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且持續的腦缺血,進而誘發患者出現腦梗死的狀況。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值NLR已經成為了心血管疾病或外周動脈閉塞性疾病死亡的強預測因子,該指標能夠良好的反應患者機體內部存在的潛在炎癥狀況。RDW是衡量紅細胞大小的一項重要指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紅細胞的數量和功能,部分臨床研究認為RDW與NLR對于腦梗死的診斷能夠獲得一定的意義[2]。本次研究探究腦梗死以及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外周血的RDW和NLR變化以及之間的相關性,以下為實驗過程和結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調選我院中收入的腦梗死患者31例、短暫性腦缺血患者31例、健康體檢人群31例;腦梗死患者的年齡52~76歲,平均(63.8±6.1)歲,患者男13例,女18例;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的年齡50~75歲,平均(61.9±5.6)歲,患者男15例,女16例;對照組體檢者的年齡49~78歲,平均(64.3±6.8)歲,患者男17例,女14例。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在入院時基本資料納入研究并接受體征檢測,確認符合臨床疾病;患者可耐受本次實驗中各項操作;患者基本資料錄入數據庫可接受調取;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患者因主觀因素無法參與后續實驗或無法耐受實驗操作;患者處于疾病恢復期或在接受實驗前3個月接受過其他實驗;患者家屬不同意本次試驗。
將患者資料錄入Excel表格后進行資料分析,我院統計學人員分析患者資料,確認患者資料可比其良好后錄入研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實驗對象均于本周第一次血液透析前抽取靜脈血3 mL。對其進行血液化驗,測定患者血液中的RDW、NLR數據,對兩組試驗對象數據進行記錄后對比。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中統計數據由醫務人員進行記錄,將其錄入統計學軟件SPSS 21.00 For Windows后進行整理分析,數據選擇x2、t進行分析,確認計算結果P值與0.05關系,若P<0.05則說明本次研究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反之則統計學意義不存在。
2 結 果
在實驗結果中顯示,腦梗死患者的RDW與NLR數值高于短暫性腦缺血以及健康對照組,而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的RDW與NLR數值則高于健康體檢人群,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3 討 論
TIA主要是指患者腦動脈一過性缺血缺氧所導致的短暫性、局灶性神經功能損傷性疾病這種病癥是導致急性腦梗死的主要獨立危險因素,而在目前臨床上將腦卒中通常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在臨床調查中發現大約有80%的卒中患者為缺血性腦卒中。動脈粥樣硬化在急性腦梗死以及TIA 的發生機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動脈粥樣硬化是在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引發的一種高度特異性細胞分子反應的慢性炎癥過程,這種病理表現與患者體內動脈壁內皮損傷或低密度脂蛋白聚集有較為密切的關系。
炎癥則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發病來說極為重要,全身炎癥反應會增加,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易感性,而白細胞能夠有效反應患者體內的炎癥狀況屬于一種特異性的炎癥指標。中性粒細胞在患者缺血發生時,則會聚集于患者的缺血部位,并在局部釋放炎性因子,例如蛋白水解酶或自由基,這些物質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導致患者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變化。
RDW是反映紅細胞抑制性的指標[3],若患者存在慢性或進行性炎癥,患者體內的RDW數值則會明顯增高,而高水平的RDW數值有增加疾病特異性死亡率的作用。NLR則是一種簡單的與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相關性標志物,這種標志物是急性冠脈綜合征嚴重程度和死亡率的提示獨立預測因子。將兩種指標聯合應用于患者的診斷中,能夠明確短暫性腦缺血和腦梗死的病情,對于患者后續診斷和疾病的治療來說有積極意義[4]。
綜上所述,腦梗死以及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在發病后,外周血內的RDW與NLR會出現明顯增長,并且其嚴重程度與其數值呈現正相關,故而RDW與NLR可對腦梗死以及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的發作狀況起到提示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 麗,戴海琳,唐 旭,楊月君,孫坤鈺,余 蘭.ABCD2評分聯合MRA檢查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后發生腦梗死的預測價值[J/OL].成都醫學院學報:1-8.
[2] 廖國平,劉 妙,莫敏如.Lp-PLA2、S-100B蛋白聯合ABCD2評分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預后的應用研究[J].吉林醫學,2020,41(03):598-599.
[3] 劉 斌,李夢雨,董亞楠,吳小坤,王雅楠,任 伯,李世英.ABCD3-I評分聯合炎性和凝血指標檢測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近期發生腦梗死的預測[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20,22(01):52-55.
[4] 劉海穎,孟愛國,曾小芳,李 寧,石 峻,趙俊暕.腦梗死和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外周血RDW與NLR變化及相關性研究[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9,34(02):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