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目的 評價中醫聯合治療(中藥熏藥+穴位敷貼)風濕寒性關節痛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近年來收治治療的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n=106),進行對照組與聯合組隨機分組治療。對照組53例患者采取穴位敷貼治療,聯合組53例患者采取中藥熏藥聯合穴位敷貼治療。比較對照組與聯合組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的治療情況,即治療效果、中醫癥候積分、生活質量評分、膝關節功能評分情況。結果 治療后,聯合組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生活質量評分以及膝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癥候積分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藥熏藥+穴位敷貼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整體效果顯著,患者癥狀體征改善快,是有效的聯合治療手段。
【關鍵詞】中藥熏藥;穴位敷貼;風濕寒性關節痛;治療效果;中醫癥候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8..02
風濕寒性關節痛即機體受風寒濕邪情況下導致的肌肉關節痛,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針對風濕寒性關節痛疾病一般以非甾體抗炎藥等西藥控制癥狀,但易復發,從而影響患者身心健康。中醫中風濕寒性關節痛屬痹證范疇,中藥外治法臨床療效顯著。本文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自2018年8月~2019年4月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106例。納入標準:(1)符合中西醫結合風濕類疾病學術會議診斷標準;(2)患者自愿參與臨床治療;(3)>18歲成人患者。排除標準:(1)妊娠、哺乳階段患者;(2)合并其他風濕病患者;(3)中斷治療患者。進行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分組治療,取隨機法。對照組(n=53):患者中,男23例、女30例;患者年齡20~72歲,平均(40.5±5.0)歲;患者病程2~10年,平均(7.0±2.0)年。聯合組(n=53):患者中,男26例、女27例;患者年齡18~72歲,平均(41.2±5.8)歲;患者病程2~12年,平均(7.5±2.3)年。對照組與聯合組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資料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穴位敷貼治療。丹參、三棱、附子、莪術等藥等分碾為細末,鮮姜汁、藥粉攪拌為糊膏團狀,取0.5×0.5 cm敷貼患處足三里、陽陵泉、血海等臨近穴位,3×3 cm敷貼膜外貼固定,約10 h后取下并以溫水拭凈擦干。
聯合組:中藥熏藥+穴位敷貼治療。穴位敷貼治療同對照組,中藥熏藥組成:紅花3 g,當歸、川芎、桂枝、木瓜、桑枝、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羌活、木香、五加皮以及生姜各6 g。中藥納入紗布袋置于藥箱煎煮,淋洗藥液約45℃,
輔助患者坐位患肢伸入治療儀中,熏蒸期間間斷噴出藥液淋洗。
1.3 觀察指標
記錄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治療效果、中醫癥候積分、生活質量評分、膝關節功能評分變化情況。
1.4 指標評價[1]
中醫癥候包括疼痛、肌肉酸麻、關節屈伸不利等5個主要癥狀,無癥狀即0分,癥狀越嚴重分數越高,單個癥狀總分10分,總分50分。
痊愈—患者癥狀、體征完全消失,中醫證侯積分減少>90%。
顯效—患者癥狀、體征明顯好轉,中醫證侯積分減少大60~90%。
有效—患者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中醫證侯積分減少30~60%。
無效—患者癥狀、體征無改善,以上效果未達到。
生活質量以GQOLI-74評估,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膝關節功能以LKSS評估,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19.0軟件計算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觀察指標,治療總有效率以(n)、(%)描述,中醫癥候積分等指標均值以(x±s)描述,采用(x2)和(t)檢驗。P<0.05,證明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治療效果比較
聯合組與對照組106例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的治療效果見表1,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6.22%、83.01%。組間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聯合組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治療前中醫癥候積分為(13.3±4.0)分、GQOLI-74評分為(62.50±5.30)分、LKSS評分為(48.50±6.80)分,治療后分別為(6.0±1.5)分、(93.30±6.50)分、(90.05±5.50)分。
對照組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治療前中醫癥候積分為(13.0±4.5)分、GQOLI-74評分為(62.30±5.20)分、LKSS評分為(48.80±6.60)分,治療后分別為(7.8±2.0)分、(81.50±6.60)分、(78.90±6.30)分。
組間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經統計學計算,t=5.2417、9.2737、9.706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風濕寒性關節痛發病率高,各個季節均可發病,患者有明顯疼痛感,患者身體、心理壓力較大。當前,針對風關痛西醫以藥物治療控制和改善患者癥狀為主,停藥后易復發情況明顯,尚無有效的藥物。中醫角度分析此病,中醫范疇中屬“痹病、痹癥”范疇,是陽氣虛弱、肝腎不足等導致的氣血兩虛,飲食不當會加重濕邪,且多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經絡閉塞不通、不通則痛[3]。關于此類疾病治療中,發現西藥治療效果有限,且長期用藥不良反應明顯,甚至耽誤患者治療,影響治療預后[4]。隨著中醫藥行業的發展,發現中醫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具有明顯優勢。外治法中藥熏藥、敷貼治療,通過皮膚黏膜吸收、經絡腧穴得氣,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互相作用提升治療效果。馬吉麗,姜穎,郭靜,等人研究指出,風濕寒性關節痛使用穴位敷貼+中藥熏藥治療,可提高臨床效果、助于臨床癥狀緩解[5]。
本文結果:治療后,聯合組風濕寒性關節痛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22%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3.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6.0±1.5)分低于對照組治療后的(7.8±2.0)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生活質量評分與膝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中藥熏藥與穴位敷貼聯合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整體效果顯著,可以促進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是優選治療手段。本文結果和覃艷梅研究結果有一致性,熏藥組有效率77.59%低于聯合組的91.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
綜上所述,風濕寒性關節痛一直具有臨床多發趨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關于此類疾病行中醫治療手段預后良好,對比單純的穴位敷貼,聯合中藥熏藥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預后效果更好,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明顯,生活質量良好。
參考文獻
[1] 孫 偉.祛風通痹湯聯合溫針灸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的療效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53):160.
[2] 陳 剛,任海鵬,蔡 明.虎力散膠囊聯合對乙酰氨基酚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的療效觀察[J].現代藥物與臨床,2020,35(03):529-532.
[3] 陳曉鋒.祛風通痹湯聯合溫針灸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的臨床效果及有效率影響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45):181,183.
[4] 萬 健,胡建強.祛風通痹湯聯合溫針灸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的效果[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9(09):1477-1479.
[5] 馬吉麗,姜 穎,郭 靜,等.中藥薫藥聯合穴位敷貼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3):155-156.
[6] 覃艷梅.中藥薰藥聯合穴位敷貼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外醫療,2016,35(20):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