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好江
摘? 要:近年來,在新課改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國很多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都開始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基于此,本文詳細介紹了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希望可以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階段是學生心理發育的重要階段,許多高中生在這個階段容易形成叛逆的情緒,所以在高中各個學科中教師都不能僅僅重視知識講授,也必須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數學學科也是如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科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既可以養成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因此,目前我國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是怎樣在教學中高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必須要密切關注的問題。
一、以輕松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建立心理健康的場所
影響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課堂教學氣氛,學生在學習中的心理活動直接關乎到學習效率。任何課堂氣氛,都容易對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以及主動性造成影響[1]。因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營造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大腦皮層可以始終都處在相對興奮的狀態,不僅有豐富的想象力,而且有足夠的精力。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離不開教師的合理組織以及精心創設。若教師在教學中不主動創設,學生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教師和學生的此消極情緒彼此影響,就像流行病毒傳播,造成許多抵抗力弱的學生受到感染。消極病的根本在于流行,讓積極風氣的盛行,也是不錯的態勢。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營造活躍的課堂學習氣氛,感染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在最大限度上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分析學生的考試成績變化,融入心理挫折教育
心理挫折,簡單來講,主要是指人們在一種動機的影響下,實現目標受到障礙,由于不能將障礙完全掃除而形成的緊張情緒。不管什么人,其人生道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過重重坎坷,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碰到各種困難,只要將人生道路上的所有挫折都克服,才可以以算得上是完美的人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挫折教育是極為重要的。在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受到挫折主要因素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考試成績的變化,不能達到自己內心的要求,油漆是一次考試成績大幅度下滑,容易導致學生在心理層面上產生悲觀的情緒,進而導致成績進一步下滑。第二,在學習中碰到難題不能正確解答,導致心理上產生煩躁的情緒,而且對學習有厭倦的情緒。對于考試成績的變化,教師必須要反復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學習過程,不能一味的重視最終結果,相信付出就會有收獲,結果是否滿足自己的要求,都當之無愧是優秀者,從心理上戰勝自己的脆弱、此外,教師應該對學生成績下滑的主要原因進行全面分析,有針對性采取適合的措施,只有真正做到對癥下藥,才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深入挖掘數學課本中包含的思想教育元素,實施德育滲透
學生每天除了接觸家長,就是接觸教師和班級同學,而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重要的影響,所以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將工作做到位,向學生展示積極的心態。第一,作為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熟練掌握自身專業的知識,向學生講授知識,只有這樣才可以得到學生的認可,而且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教師的工作精神直接影響學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保持精神,對于重要的數學知識點,教師應該反復的講解,在學生有疑問提出請教時,教師必須要有清晰的思路,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對于學習以及教師的態度。第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嘗試著將德育與數學課程相結合,對學生實施“三觀”教育。從某個角度來看,雖然高中數學課本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識點,然而數學課程是多樣化的,教師可以利用數學史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形成積極的“三觀”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此外,可以使學生更加的重視數學課程[2]。第三,教師可以根據有關的數學知識,對學生開展理想教育。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在我國很多著名數學家的努力下,數學在社會各個領域都起著關鍵的作用,比如:工業領域以及農業領域等等。特別是陳景潤以及華羅庚等等,都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為數學做出偉大的貢獻。在有關的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些成就適當的穿插,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結語:
總而言之,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高中數學教學中包含著講解數學技能和數學知識,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對于高中數學教師而言,在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存在的心理問題,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這樣不僅可以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顧小妃.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02):97-98.
[2]胡繼凱.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2(28):261-262.
★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中學理科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課題編號:JCJYC20170740)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