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海
摘 ?要:學生對老師的“不敬”時有發生。班主任處理學生的“不敬”時,應慎之又慎。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體會到,處理好學生的“不敬”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在事件發生時,宜冷不宜熱;事發后,宜靜不宜動;處理“不敬”事件,宜深不宜淺;處理“不敬”的態度,宜真不宜假;處理“不敬”的尺度上,宜寬不宜嚴。
關鍵詞:不敬;事件;沖突;處理
在一些學校,尤其是我們這樣的普通高中,學生對老師的“不敬”時有發生。包括當面頂撞老師,背后漫罵老師,嚴重者甚至對老師動手。班主任作為學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很容易引起學生的“不敬”。這種事情如果處理不好,小則對學生、家長、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則影響學校的聲譽以及社會的安定。因此,班主任處理學生的“不敬”時,應慎之又慎。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體會到,要處理好學生的“不敬”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在事件發生時,宜冷不宜熱
當學生的“不敬”發生時,不激動、不發火是不可能的,但作為班主任必須顧及到自己的感情會帶來的后果,要以理智戰勝感情,冷靜處理。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職業意味著他放棄了個體喜怒哀樂的權利,應使自己胸懷寬廣?!?/p>
記得幾年前,我剛接高一班主任不久,開班會時,一位男生提出:班里的足球壞了,想拿班費再買一個。我正為班里的大部分男生不學習,只講玩兒發愁,足球壞了,高興還來不及,堅決不肯出班費買。學生說:“我們原來的班主任就給買,比你好!”我一聽,還抬出原來的班主任來壓我,越發氣憤。結果學生拍課桌,我拍講桌,大吵了起來。使得本來很嚴肅的班會,變成了班主任和學生吵架的戰場。這件事在班中影響很不好,學生們都認為新班主任是個專制的人,對我敬而遠之,工作很難開展。事后一段時間,我冷靜下來細想,學生不愛學習有很多原因,踢足球并沒錯。經與同學商量,他們自己出一半錢,班費出一半買來了新足球,但要保證學習。很奇怪,新足球買來后,這些男同學的學習成績不但沒有因踢球繼續下降,反而大有進步了。
現在回想起來,雖然這件事未造成重大后果,但如果當時冷靜處理,會節省很多時間,班級工作也避免走彎路。
二、事發后,宜靜不宜動
一些班主任在“不敬”事件發生后,急于解決?;蛘覍W生家長告狀,或到學校政教處尋求解決的辦法。在“不敬”事件發生后,大多數學生的心理會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找家長和學校去刺激他,很容易產生更壞的結果。通過實踐,我覺得,事件發生后,不要急于采取行動,而要靜下心來思考。想一想,為什么會發生“不敬”事件,自己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有哪些不足。如果自己能解決,就決不要找學校、找家長。
突發事件最能體現班主任的自控能力和應變能力。學生對動不動就找家長、找學校告狀的班主任最反感。這樣,班主任工作將無法開展。
三、處理“不敬”事件,宜深不宜淺
學生很清楚應尊敬師長,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傳統。因此,一般情況下,只要發生學生對班主任的“不敬”事件,其背后必有隱情。我們在處理“不敬”事件時,應深入調查、了解,決不能敷衍了事。
我曾教過一位名叫王永的同學,他母親在他十歲時去世,留下他與雙胞胎姐姐。其父很快找了一位很年輕的女人同居,在他與姐姐出面反對時,其父居然說寧可不要他倆也要那個女人。此事在他的心靈上留下很大的創傷。此后,他家的“戰爭”連續不斷。而王永每次“戰爭”后來上學都是滿臉陰郁,學習成績就不用說了。當時我剛接班,不了解情況。發現他的不正常后,曾多次與其談心。每次都是我一陣亂猜,然后自認為很有道理地指點。但沒有一點成效。有一天,我上課時,發現他走神,就叫他回答問題,他站起說:“我不會!”我說:“不會,怎么還理直氣壯的?”他說:“誰讓你叫我!”當時我很生氣,覺得平時對他那么關心,都是白費。但事后回想他的一連串表現,意識到他的“不敬”只是表象。當天中午放學后我倆都沒吃飯,談了近兩個小時。我沒有責備他的“不敬”,而是希望為他分憂,他把所有的委曲全說了出來。這一次談話我完全是個聽眾。但效果出奇的好,他好像通過這次談話卸下了一個大包袱。后來他每次遇事都會主動找我說說,人清爽了,學習也上去了。新年還給我寫了一封信:“老師,對不起!那天上課,我不該頂撞您。請您原諒!”
四、處理“不敬”的態度,宜真不宜假
有時,“不敬”事件發生后,班主任怕把事件擴大,偽裝自己的情感,不能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這種態度是不可取的。“不敬”事件或多或少都會在教師和學生心中留下陰影,如果不真心實意地去解決問題,不光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就連教師的身心健康都會受到傷害。更無法開展班主任工作,只能當逃兵,辭去班主任工作了。
當“不敬”事件已經發生時,作為教師應放下架子和面子。用真誠的態度去檢討自己的缺點、錯誤。如果學生的“不敬”是因教師的原因而起,應勇于承擔責任;如果主要原因在學生,我們也要有寬宏的氣量。今后努力尋找出適合教育他的方法。
五、處理“不敬”的尺度上,宜寬不宜嚴
因為“不敬”是針對我們教師的,教師受到傷害,所以,處理“不敬”更應把握好尺度。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因此,寬容策略的提出,不是放松了對學生的要求,而是更加嚴格;不是降低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而是提高了要求和標準。我們的所作所為無不以教育為目的。如果通過一件事、一句話、一個眼神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我們受的一點委曲就是值得的。
其實,班主任處理“不敬”的最好辦法是避免“不敬”事件的發生。要避免“不敬”事件的發生,必須加強自身修養,贏得學生的尊敬。平時加強扎實細致的思想工作,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樹立良好的班風。批評處罰學生要把握好尺度,處罰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一種手段。
經過這樣的嘗試,我后來當班主任的過程中,很少發生學生的“不敬”事件。我想,如果班主任能夠在日常工作中,都能用心把這些做好的話,那么,學生會對班主任產生由衷的尊敬,“不敬”事件會越來越少,甚至從此不會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