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筱艾
摘? 要:當前,國家和社會都將重點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青春期的中學生心理教育指導尤為重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進課堂教學,更有利于各方面訓練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文章從九年級語文課程實例為出發(fā)點,探究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語文課程教育中的有效策略,從而使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在課程學習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從而成長為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心理健康;人格教育;初中生
引言: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保證。面對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學校教育已成為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場所。由于語文學科的特點是功能性和工具性相結合,漢語教科書中包含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料,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具有在課程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條件。本文依據(jù)教學實例,對初中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細致探究,并闡釋實施過程。
一、課前準備
語文課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師在備課中擺正語文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設計好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和情境設置。要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人格、心理、意志等潛移默化的影響,找準時機,靈活變通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部編版九年級下冊《出師表》的課前準備,教師先對文章之中想要傳遞的心理品質進行總結,再帶著總結進入文章中找到關鍵詞,通過關鍵詞引發(fā)學生思考。文中廣為流傳的關鍵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通過這一鮮明的形象,將諸葛亮一生愛國奉獻的形象淋淋盡致地表達出來。教師可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作為課程的開場白,在課前就將文中表達的氣氛建立起來,使學生始終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中學習該篇文章,進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課中滲透
學生是學習和課堂教育的主體,學習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在學習中最容易滲透思想教育。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困擾也很多,在書中、學習中可以有效進行答疑解惑,教師在此過程中有必要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順利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實際上,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有許多適合心理咨詢的內容和材料,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設置心理輔導環(huán)節(jié),這樣有助于進行心理教育。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心理輔導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和實施過程,教師有效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并提供了幾種輔導技巧,以實現(xiàn)教育目標。例如,部編版九年級下冊《送東陽馬生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基本課程目標完成后,對文章進行總結,感悟人物熱愛學習、毅力、謙虛、自律、有洞察力、真誠、好奇心、信仰、感恩、自我控制積極心理品質。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模式進行課堂討論,并提出思考問題:“宋濂在文中都告訴了馬生哪些人生道理?分別有哪些段落能夠體現(xiàn)出來?”學生經過小組討論以后,得出答案:“文章第一段主要是講宋濂勤學;第二段講的是學習條件雖然艱苦,但仍刻苦學習;第三段講自我控制能力;第四段突出主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諫后人勤學。”學生經過小組討論之后,會在心中對課文所體現(xiàn)的健康心理品質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并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見賢思齊”的心理,這樣就達到了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品質教育的目的。
三、課后延伸
課外學習是課堂學習的補充和延續(xù)。在課堂上選擇與文本相關的課外閱讀文本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生、教師、教科書和作者之間的平等對話,并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和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著重進行思想和情感的滲透。課后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其對所學課文進行自我探索。探究學習的最大特色是關注學生的積極參與,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思考能力,成為他們個人生活的積極、深刻和個性化表達,反映了新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改革的想法。
例如,部編版九年級上冊《醉翁亭記》教學設計中,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學習到了作者正直、樂觀的積極人格,并且始終對生活懷有希望,與民同樂的美好情懷。在課程結束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畫一幅畫。根據(jù)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加上豐富的想象力,結合課文的段落,畫出學生心目中的“醉翁亭記”,也可以將感想寫在畫上。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作品進行課后效果評價,觀察學生對課文學習會做出怎樣的反映,并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調整。
結束語:
今天我們提倡優(yōu)質教育,在實際的生產生活中,人們發(fā)現(xiàn),只有培養(yǎng)身心健康的人才,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因此,教師應積極全面地探索各種學科教育中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發(fā)揮學科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質,為祖國的未來培養(yǎng)真正的高素質人才。教師應在教育的心理層面上重視教育,以便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相互滲透和促進。從每篇課文教學中生動的案例研究中發(fā)掘出豐富的內容,在學生的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并獲得心理教育的真實效果。
參考文獻:
[1]候丹,麻超,唐妤.案例教學法在初中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探索[J].校園心理,2019,17(03):228-232.
[2]黃圓圓,賴紅梅.農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6):100-101.
[3]陳育龍. 活用語文教材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