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祥友初任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學校長時,學校生源嚴重不足。而今,八年過去,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教育教學質量與師生精神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背后,有何奧秘?
解放生命,激爆潛能,超越每刻,卓越一生
陶繼新:衡水十三中的新生入學成績相對較差,高中三年,學校如何幫助他們提升成績、樹立自信?
白祥友:2012年2月9日,我就任衡水十三中校長。當時,學校的生源情況很不理想——有1000個招生指標,報名的學生卻只有400人。市區的學生不愿意來上學,我們只好到農村去招生。十來個老師坐一輛面包車,每到一村便放下兩個老師,去動員學生家長。即便如此,最后仍差300人沒有招滿。
近幾年,生源質量有了不小提升,但總體上依然不理想。現在,十三中只能招主城區的學生。今年,主城區學生總共不到17000人。我校中考錄取的統招線為479分,這個分數的學生在主城區排10600多名。即使479分的學生,也只占我們招生總計劃的40%,其余60%的招生計劃是錄取分數更低的指標生(基準分數線下降50分)。總體看來,我校比衡水中學招收學生的分數低近100分,比衡水二中低60分。但是,2020年我校的高考成績卻有了很大的突破,而且還有兩位學生考進了北京大學。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發展呢?因為我們踐行16字的育人方針——“解放生命,激爆潛能,超越每刻,卓越一生”,這是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在我看來,每個學生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中考成績低,只是暫時的落后,我們不能由此給學生貼上“差生”的標簽。而且,中考成績低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學習習慣不好,也可能是家庭教育有問題,還可能是早戀等原因。學校要積極探尋學生中考成績差的原因,把阻礙其發展的“結”解開,解放生命,讓學生健康地成長。解放生命,教師有著“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只有教師相信學生具有潛能,才能解開束縛學生發展的繩索,激爆學生的潛能。而如果每時每刻都去激爆學生潛能,學生就會持續不斷地發展和超越,以至卓越一生。
陶繼新:任何學生,包括學困生和所謂的“問題學生”,都有著巨大的發展潛能。中考成績差的學生的發展潛能只是沒有被激發出來,或者被壓抑住了。這時,如果教育者給予消極的心理暗示,認為這些學生不可救藥,那么,將會導致其喪失信心,甚至一蹶不振,成為地地道道的“學困生”。
您不是這樣,而是給學生注入積極的能量,幫其樹立“我有潛力”“我能行”的信念。學生天天接受這樣的心理暗示,漸漸地,就會認為自己真的能行。沉睡的潛能慢慢覺醒,考試成績也就持續攀升,整個生命樣態都會煥然一新。
我有個觀點:一個人的成敗,未必一定贏在或輸在起跑線上,而取決于中跑線。例如,今年你校考入北京大學的兩名學生,中考成績相對較差,可是,他們卻贏在了中跑線上。如果他們上了大學乃至步入社會之后,更加相信自己的潛力,更加充滿自信,還會取得更好的成績、更大的成就。
白祥友:我們希望讓學生“卓越一生”,這絕對不是一個幻想,一定會變成現實的。
常規管理,激勵機制,人文關懷
陶繼新:您秉持“鐵三角”的管理理念:一是常規管理,二是激勵機制,三是人文關懷。那么,可否談談您在教育實踐中是如何落實這一管理理念的?
白祥友:先說常規管理吧。有的人認為,每所學校都有常規管理,并無什么新意。可關鍵是,怎樣做,做到什么程度。我們追求的是將常規管理做到細致、精致、極致。我提出了“樂隊化管理”的主張:學校就像一個樂隊一樣,必須一切行動聽指揮,否則,樂曲就不可能演奏好。所以,教師必須聽從學校的統一安排。當然,這并不是說不讓教師說話,而是要求教師在正確的場合說話,如教師座談會、意見征集等,可以暢所欲言。可是,制度一旦定下來,就要令行禁止。學生也要聽教師的話,同理,教師也要給學生在適當場合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一來,就保證了學校正常運轉。
在學生睡覺、吃飯、學習等方面,我們都力求做到極致。到了睡覺時間,熄燈鈴一響,整個學生宿舍鴉雀無聲;早上,起床鈴一響,所有學生都躍身而起,將被子疊得齊齊整整。學生跑操的時候,起步落腳,如同一人;喊起口號,氣吞山河。
陶繼新:常規管理做到極致,對于師生來說,開始會有難度。可是,堅持下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慣。葉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個人如果養成凡事做到精致的習慣,就有可能不斷取得成功。不僅如此,更長時間后,習慣還會升華到審美的境界。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說“知”在求知層面,“好”在道德層面,那么,“樂”則走到了審美層面。因為“樂”的時候有了心靈的特殊愉悅,做起事情就會樂此不疲。你們的學生如是,教師亦然。這樣,不但大大提升了工作和學習效率,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有二者得兼之美。
白祥友:我們的激勵機制也很有特色。好的激勵機制一般有兩個力在相互支配著:一個叫拉力,一個叫推力。拉力就是表揚、表彰和鼓勵,推力就是批評、鞭策和懲罰等。教師工作做得好,就用拉力;做得不好,就用推力。這種激勵機制一旦形成,就會讓干得好的教師更加努力、干得不太好的教師反省自身并奮起直追。
比如,學生從高二升入高三時,我們會重新編排班級,讓所有教師又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樣一來,就會激勵每一位教師積極向上,畢竟誰也不希望高考的時候成績排到后面。
陶繼新:這樣的激勵機制會讓每一位教師竭盡全力,為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而奮爭。本來,人人都有致良知的向善向美之心,有的教師之所以沒有顯現出良知,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更好的激勵機制將其激發出來。而你校的激勵機制,讓良知如陽光一樣照耀著,大家天天努力,而又心甘情愿。教師喜歡和敬畏這樣的機制,從而讓激勵機制形成文化。文化是什么?就是以文“化”人。身處衡水十三中的教師,都會被這些文化所“化”。這既讓教師有了發展與幸福的感覺,也因工作與生命樣態之美而影響到學生,從而讓他們也有了更好的學習與生命狀態,在讓其提升學習效率的同時,還有了一種家的歸屬感。
白祥友:我們的人文關懷,更能讓師生感到一種家的溫馨感。學校會組織開展教師節、班主任節等重要節日的慶典活動,經由一封感謝信、一束鮮花、一場特別的儀式等,提升教師的幸福指數。平時,還會開展“后勤維修進咱家”活動,幫助教師們解決后顧之憂。事情雖然不大,卻能讓教師們產生一種溫馨的感覺。我的想法是,既要讓教師做好工作,又要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們高興。
有的教師晚上會主動輔導學生到9點多,我和其他校領導便把熱奶送到教師手里;我們學校有不少山楂樹,山楂成熟的時候,我們便把它串成糖葫蘆,送給每位教師一串……這些,都會讓他們有一種特別溫暖的感覺。
學校領導對教師進行人文關懷,教師對學生也進行人文關懷。在學校,我們始終堅守這樣一條原則:有學生的地方有老師,有老師的地方有學校領導。傾情陪伴,是十三中人文關懷的重要方面。每天晚上學生睡覺之前,班主任和中層以上干部會全部趕到學生宿舍,待學生睡覺之后再離開。
對于家庭困難的學生和“問題學生”,老師們也關懷備至。例如:疫情期間,關愛因家庭困難等原因沒有安裝寬帶或流量不足的家庭,每名學生開學前免費贈送每月200G基礎免費流量卡用于網課學習;班級教師每周組織教研,定期研究學困生和問題學生情況,找出癥結,努力做到對癥下藥。我們堅持一個教育理念,就是花苞心態——花兒尚未綻放,我們要靜待花開。于是,就有了如下之說:花苞心態,缺點可愛;花苞心態,耐心等待;花苞心態,靜待花開;花苞心態,才是真愛。我們相信所有的學生在教師的教育與引導下,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陶繼新:學校領導對教師和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核心是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為什么有的校長也提人文關懷,可教師卻沒有從心里感受到這種關懷呢?關鍵就是少了愛。如果一個領導只是口頭上大講特講人文關懷,實際上卻一點也不愛教師,那么,不管其如何偽裝,都逃不脫教師的火眼金睛。所以,校長的愛要真誠,而不是有形無實。《中庸》有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與愛的和諧統一,才能讓人文關懷熠熠生輝。
當教師感受到您與學校領導的真誠之愛時,就會心存敬意,并將這種愛有意無意地傳遞給學生。而當學生感受到愛的時候,就會生發對教師的敬仰與感恩之情。這不但會讓他們更加努力學習進而提升成績,而且會讓他們有一個美好的高中生活,甚至有可能向其未來的生命延伸。
白祥友:這正是我的希望,有愛心的學生,不僅自己會幸福,還會讓其他人幸福。
名校長的必備素質
陶繼新:作為教育部“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第二期名校長領航班的學員,您是當之無愧的名校長。在您看來,名校長應當具備什么素質?
白祥友:我認為名校長應該具有五種素質:純粹的教育信仰、寬廣的人文素養、強烈的創新意識、過硬的專業能力、成功的教育實踐。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純粹的教育信仰,也就是高尚的教育情懷。如果把整個學校管理看作一棵樹的話,那么,教育情懷就是根。管理是什么?就是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什么是樹根?樹根就是人的精神、思想、觀念、意識。我來到十三中之后,就有一種特殊的歷史使命感,那就是改變師生的精神、思想、觀念、意識。當他們有了信仰之后,工作好、學習好就會水到渠成。
陶繼新:我非常認同您這個看法。我的感受是,您的身上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這種精神閃著光芒,一直在學校里回旋。于是,教師們也便有了這種精神光芒,不但可以照亮自己,還可以照亮學生。
例如,您堅信十三中一定會由弱變強、越來越好,所以,不論遇到什么困難,即使前方看不到任何曙光,您依然矢志不移地向前行進。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和決不放棄的精神,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從這個意義上說,名校長不但應當是一個有思想的領導,還應當是一個鍛造師生高尚靈魂的引路人。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