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市群藝館,河南 平頂山 467000)
隨著工業化向信息化時代演進,城市的發展呈現出根本性的變革:由大生產驅動的城市發展模式整體上弱化,消費經濟時代城市本身及其文化表征已成為一種可生產并進行交換的商品。城市旅游正是這樣一種商品,在迅速變化的生態狀況下,城市展現著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又引發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其中找尋生存與發展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已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是,如何使這種資源與現代城市文化生態協調發展,卻很少人提到。本文以西安為例,結合城市變遷與文化生存的生態變遷,研究如何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優勢資源的發展保護,解剖城市旅游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作用,為實現城市旅游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尋找更有效的方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其為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它們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群體、團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生態依附于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風俗活動等,城市的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使得這些發生了變化,使它們喪失了實用價值而瀕臨消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原生地的西安,在城市背景中處于相對內聚封閉狀態,保留較強的文化特色。總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面臨著現代文化的沖撞融合,而且面臨著城市發展中的經濟生存問題,其生存發展越來越成為廣泛關注的話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工程。我們當下在普查基礎上,選取若干最具代表性和重要價值的項目列入國家和地方名錄只是這一工程的開端。隨之而來的科學保護,任務更加艱巨繁難。國務院2005年3月26日發布的《意見》中,對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已有了一個大致輪廓,對列入各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稱號、表彰獎勵、資助扶持等方式,鼓勵代表作傳承人(團體)進行傳習活動。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后繼有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保護。研究探索對傳統文化生態保護較完整并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和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的方式。在傳統文化特色鮮明、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社區、鄉村,開展創建民間傳統文化之鄉的活動。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許多城市不再以單純的GDP作為標志,文化在城市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文化及創意產業作為一種軟實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在實現經濟的轉型中,城市旅游是一種有效的措施,特別是在當下,旅游正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一種動力。研究者多認為發展旅游業復興非物質文化是可行的。雖然城市旅游在幫助非物質文化復興中表現出自己的潛力,但在一些案例中,非物質文化的復興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和爭論。例如,在北京“非遺”展示中,文化傳承者為銷路而愁,非物質文化遺產只作為靜態的陳列、展示,缺乏包括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整體展示,以及商業化的運作有遺失文化本真性之嫌。城市旅游對“非遺”的保護是否有效或有效程度值得進一步探討。
近年來西安旅游市場發展非常迅速,2000--2008年國內年旅游人數從1502萬增長到3168萬,境外年旅游人數從65.04萬增長到63.20萬(2007年為100萬)。西安由于它獨特的歷史資源稟賦,有著很大的旅游發展潛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將會給古城文化旅游增添新的色彩。西安是古代農業文化的城市標志,鄉村文化傳統仍延續在城市空間。“城市聯合村莊的同時,還繼續依托了村莊的道德基礎:在日常的共同任務中愉快勞動、相互協作,以及在飲食、生育、祭祀供奉方面的共同習俗”。在這種文化生態下,創造了數量眾多而又異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如秦腔、長安樂舞百戲、皮影、剪紙、唐三彩制作工藝、風味小吃烹飪工藝等。然而現代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完全與鄉村社會隔絕開來,使自身的精神要素與文化生產要素越來越單調、機械。傳統社會的文化傳承主體是在沒有選擇余地的社會環境中被動實現的,而現代社會使封閉的個體更能輕易地接觸“他者”的文化,有了現實生活需要進行比較和選擇的可能。在這種背景下,盡管西安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原有生存土壤和環境的破壞,加速了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蒸發。
旅游業的發展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但是在城市空間中其保護與發展面臨困境。盡管西安采取了行政行為,如開展普查、建檔、研究、保存等,以及為實現這些保護而提供的財政、行政、技術等措施,但如上所述,西安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城市,行政保護決不能是簡單等同于行政審批,需要關注文化生存生態,為它們搭建一個合適的社會生存環境。西安城市旅游以體驗漢唐文化為主,在崇尚文化多元的精神下,這種單一主題旅游模式在文化旅游深層發展中凸現得單薄無力。如此,民族社區旅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成為重要的補充:以回民街為標志的民族社區旅游源于居住聚集、地理位置等較好發展,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散性,使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有限的利用。一方面向游客展示出西安的底蘊,形成多元的旅游形象,激發游客對地方性文化的興趣,但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在西安城市旅游中的地位沒有得到彰顯,表達的僅是漢唐文化的一種附屬,與構建文化多元化還有很大差距。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經濟價值實現,關鍵在于旅游產品的設計,而這有賴于有效的載體。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旅游產品的載體形式有原生態型、次生態型和文化移植型。西安著力打造盛世唐都的過程中,可依托街道改造(如仿古文化街、鄉土文化生態博物館),對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整體移植、綜合展示,其基本要求就是不能脫離對文化生態、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原生態保護。張藝謀在《印象·劉三姐》中,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景觀資源實體的緊密結合,以大型實景舞臺表演作為載體實現產品轉化,這是成功的一種途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在于它們傳授方式是否合理,關鍵在于它們并不樂觀的生存現狀使其在民間的傳承性難以再續。但就旅游體驗而言,文化傳承人作為最重要的活態載體,是旅游資源中特色鮮明、個性獨特和具有原生態的基岡,是旅游者在眾多的旅游宣傳信息中做出旅游決策的重要因素,這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展現了一種機會。以仿古文化街建立的生態博物館,表面上它作為一種旅游產品,向游客展示各種民間技藝,出售傳統手工藝品,以及批量生產的工業化的“工”品,滿足不同層次需要,實質上保證了文化傳承人在旅游中的經濟利益,從而解決了非物質文化技術傳承的問題。這種非物質文化技術傳承和表演與旅游體驗一體的傳承人隊伍建設,既有利于遺產保護,旅游經濟價值實現,又為非物質文化資源利用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支持。
在應對城市發展和更新的潮流中,要完整保留住自己的地方文化,應充分發揮旅游在其中的作用,實現旅游經濟與文化經濟的融合,地方文化與城市文化的契合。我們可以看到,城市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如果政府在強調城市文化主題以及相關改造的同時,注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以城市文化主題的多樣性為發展目標,這對于城市旅游與城市整體發展將是一個層次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