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市大唐街道文昌小學,浙江 紹興 311800)
“整體感知”就是閱讀行為中,從整體上去把握文章的內容,對文章的內容有大概的了解。它常常作為深入學習課文的鋪墊,是上新課時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現今的低段閱讀課堂教學中,功利性太強,追求流暢的課堂節奏,生怕因學生的失誤和疑問,耽誤教師設定的教學任務,所以經常看到“整體感知”流于形式。如何將低段閱讀課文整體感知教學落到實處?筆者認為 ,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進行改進。
低段的課文一般都淺顯易懂,有明顯的關鍵詞可以作為線索,讓學生找出并串聯起來就可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部編版新教材采用雙線單元結構編排,其中一條線就是語文要素的發展與培養,包含“信息提取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教學時,要把信息提取能力的培養結合在整體感知教學中。
一上冊許多課文內容都是并列或者復現結構的,對于這樣呈現的課文,都可以通過圈關鍵詞,再連起來說一說,來整體感知內容。到了二年級,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進一步發展,這時就要適當拔高要求,要能提煉出關鍵詞,用自己的話講一講內容或者感受。杭州市景成實驗學校賈禮維老師的方法非常好,她是這樣操作的:按照意義段的數量請學生讀,在讀每個意義段前, 教師要對該段內容給予提示;學生讀完后,教師要引導提煉關鍵詞;最后將關鍵詞串連成句。這個方法非常適用于敘事性文本,可以讓學生一邊熟悉文本,一邊整體感知內容。根據這一方法,筆者將部編教材二下《10沙灘上的童話》的感知教學設計如下:
師:《沙灘上的童話》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我們先請同學分自然段 來讀 讀 課文 吧 。第一自然段我們一起讀。
(生 讀)。師:沙灘是我們的——快樂天地(生接)板書 :快樂天地 。
師:我們在快樂天地里干什么呢 ? 誰來讀 2 自然段 ?
(生 讀)師:誰能用最簡單的話說一說在沙灘上干什么 ?
生:我們在沙灘上壘城堡。板書:壘城堡
師:接下來我們還做了什么事呢?請你讀3-6自然段 。
生 :我們還在沙灘上編織童話。板書:編織童話
師: 童話里有——魔王、公主(生接,板書),公主被——魔王搶去了,關在——城堡里。
師:我們繼續編織童話,請你讀7-13自然段
(生 讀)師:童話里的我們,變成了——勇士(生接),誰來說說這些小勇士在干什么?
生:小勇士們在商量怎么樣攻下城堡,然后他們挖地道,把城堡炸了。
師:簡單地說就是什么城堡?
生:炸城堡(板書)
師:童話里的結局怎樣呢?誰來讀14-19自然段?
(生 讀)生:結局就是我們救出了公主,還把媽媽當成了公主。板書(救出公主——媽媽)
師:誰能看著板書 , 把課文的內容連起來說一說?
生:沙灘是我們的快樂天地 , 我們在那里壘城堡,編織童話。童話里的公主被魔王搶去了,我們炸城堡,救出了公主,公主就是媽媽。
運用以上方法進行試教后,學生基本都能理清這篇“超長”課文的內容了,由此可見,“分意義段引讀”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時,效果顯著,它為學生搭建了適當的臺階,從而有梯度地進行感知。
低段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優先階段,教材配備了優美且貼切的插圖,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插圖,讓學生直觀地整體感知。以下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小蝌蚪找媽媽》 整體感知部分教學設計 :
出示課件 (圖:鯉魚、烏龜、青蛙 )
師:看三幅插圖 ,讀課文,你能按照小蝌蚪找媽媽的順序給三幅圖排排隊嗎 ?
生 自由讀課文。
師:誰能按照課文順序給三幅圖排隊 ?
生 說圖片順序。(出示正確順序的三幅插圖)
師:請你再仔細觀察這三幅圖,小蝌蚪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第一幅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 。 第二幅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前腿。第三幅小蝌蚪變成了青蛙,尾巴不見了。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小蝌蚪也在不斷成長!
出示課件:課后第二題
師:我們一起來回憶小蝌蚪的成長過程吧,請你拿起筆,連一連!
學生完成后,請生匯報答案,再集體說成長過程。
插圖排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初讀興趣,而且降低了感知難度,讓學生清晰地感受到課文層次。
假如課文中,既沒有明顯的關鍵詞可以提煉,也沒有精美貼切的插圖可以利用,那么就可以試著用內容句排序的方法。“內容句”其實就是段落大意,可以由教師先行概括好,在學生初讀后呈現,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排列順序。但是經過實際的教學發現,這個方法有個前提,學生必須充分閱讀課文,至少專心讀三遍,不然只對成績好的學生有效,不能讓剩余的大部分學生感知內容。針對這個缺陷,首先要激起學生閱讀興趣,能讓他們靜下心來認真讀上三遍課文。根據這個問題,崇文學校的田老師給了啟示,筆者結合在教學中,以下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大禹治水》 的整體感知部分教學設計 :
師: 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 我們根據游戲規則,仔細地來讀一讀吧!
(課件出示)游戲規則:讀完一遍課文的同學站起來讀第二遍,讀完第二遍的同學坐下舉著手讀第三遍, 讀完第三遍的同學放下課本坐好。
師補充說明:每讀完一遍,抬頭看看屏幕,根據課文內容,試著給這些句子排排隊。覺得自己有把握排正確的,后面可以不讀。
(課件出示):()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 )洪水使人們生活痛苦。
( )禹用疏通河道的辦法,帶領人們治好了洪水。
( )鯀用筑壩擋水的辦法,沒有治好水。
生讀課文后,匯報自己的答案,進行交流。
出示正確順序的句子,齊讀感知。
師:合上書本,用上這幾個句子,加上自己的話,給同桌講一講這個故事吧!
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致很高,很多已經得出正確答案的學生,也忍不住多讀幾遍,可見已經抓住了他們的興趣點。在這樣對文本很熟悉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進行內容句排序,就比較簡單,整體感知也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