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河南 焦作 454150)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國公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但是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挑戰,例如自然災害,人為災害等等影響城市發展穩定的公共危機。都有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因此城市安全問題也是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關鍵環節。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城市公共危機問題的影響十分深遠,因此必須要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管理體系,能夠保障日常城市功能運轉的穩定性,盡可能避免社會公共危機帶來的安全隱患。
常態管理指的是在日常城市管理的過程中,針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進行良好的分析,保障城市日常功能穩定運行的一種管理方法,主要是偏向于對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普遍事件進行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而應急管理是指社會或自然因素而造成的突發性事件進行管理,這類管理主要具有針對性,對這些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的事件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將可能發生的社會危機損失降到最低。公共危機常態化管理就是希望將這種危機處理方法轉變為日常工作的一種工作模式在危機尚未發生之前,就做好信息的識別工作,并且建立預案系統,杜絕公共危機的發生。
常態管理和應急管理存在著必然的聯系,雖然兩者有著很大的管理區別。常態管理主要是對日常工作的正常情況進行管理,而應急管理只是對突發事情進行管理,目標上有著不同的偏重,但是這兩者其實是應該相輔相成的。通過對危機意識的把控,從而使常態管理也具有對危機的處理能力,憑借自身完善的管理體系,能夠為日常公共危機存在的隱患處理方法提供信息支持。而危機管理也能夠發現常態管理體系中存在的漏洞,從而輔助其完善內部框架結構,從根源上消除危機出現的可能性。
現有的危機管理辦法,僅僅是哪里出現問題就解決哪里,這對于迎接日后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風險與挑戰而言是遠遠不夠的,時代在發展的過程中要與世界接軌,各種機遇與挑戰層出不窮,如果現有的危機管理體系沒有及時的改進的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財產損失,因此為了應對全球化發展帶來的挑戰,現代城市管理體系必須將公共危機常態化管理作為發展的必然要求。這樣不僅能夠幫助政府在短時間內整合各類資源,從而應對危機情況,而不再是僅僅等待事情發生之后被動應對,有效的弱化公共危機可能帶來的損失。
為了保證城市發展的穩定,就必須將公共危機常態化管理作為發展的目標,從而協調各種社會運轉過程中產生的不穩定因素,達到政治思想經濟上的和諧統一。雖然矛盾能夠帶來一定的威脅,但是人類社會正是在一次又一次與矛盾的斗爭中成長起來的。因此不能懼怕矛盾,而是應該正視社會風險而帶來的前景,從而消除社會公共危機,彌補自身的不足,調整產業結構,為國力的提升打下基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正逐步向著多元化的城市建設方向發展,各種社會行業交織在一起,難免產生公共危機,在日常的管理體系之中,這些相應的風險很難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決,再加上部門管理人員迫切的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對其他事情處理的公平性,這就導致了很多社會風險,沒有辦法得到良好的處理,這也直接影響到了我國產業結構的不穩定性,許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安全,導致我國公民對日常生活工作的環境并不滿意,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心理疾病,使得城市犯罪的可能性直線上升,造成更多更大的社會公共危機。
風險管理方法是衡量社會公共危機的一種尺度,能夠根據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預判,并且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夠直接使日常管理的工作壓力下降,并且提高對風險的應對能力。現有的常態化公共危機管理模式應該以預防為主,并且輔助根源性的清除安全漏洞直接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政府部門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力量,但是其他各類非政府團體和民眾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許多問題單憑政府難以解決,需要依靠非政府組織的力量與公民進行溝通與交流,從而發揮公共危機管理體系的重要作用,因此為了實現公共危機常態化管理,必須結合社會各界多方面的力量,形成一個互相幫助互相治理監督的多元化管理體系。
為了將公共危機常態管理有力的推廣出去,可以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加強對我國公民的文化宣傳,凝聚一股特殊的精神文化力量,在這樣的力量指導之下,公民自發的約束自身的行為,將安全文化有力的推廣下去,使得政府相關部門頒布的措施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的發揮其社會效益。可以組織多種志愿者文化,宣傳服務,宣傳危機知識和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建立起一道注重安全應對社會危機的心理防線。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公共危機管理常態化已經成為了必然趨勢,雖然這項工作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并且沒有成功的管理經驗可以借鑒,但是隨著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資源傾斜,相關管理體系正在逐步完善,能夠起到應對公共危機,提前排查安全隱患的重要作用,為我國的穩定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