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邳州市戴莊鎮人民政府,江蘇 邳州 221300)
在山東省濟南、淄博、濰坊等地,有很多人自稱其祖先是河北省棗強縣移民,且遷徙時間集中于明初洪武至永樂年間。在今天的章丘、壽光、博興、惠民等縣市該傳說尤為突出。據說當時有多達三十五萬人從河北棗強移民到山東中、北部。據有關資料顯示,章丘市的棗強移民村落占村落總數的36.5%,壽光市的棗強移民村落占村落總數的16%,博興縣棗強移民村落占61.5%,惠民縣占到了84%,其他地區也有大量分布。在清末民初編篡的大量鄉土志中也有一些來自河北棗強的移民記載。如《長山縣鄉土志·氏族》收錄的九個大姓中,有王氏、李氏等七個姓來自棗強,其中五個姓氏遷于洪武二年,一個姓氏遷于洪武四年,一姓遷于永樂四年。另一個大戶劉姓,于洪武二年遷于棗強附近的寧津。只有徐氏來自江蘇昆山,但時間也是洪武二年。《章丘縣鄉土志》記載在清末該縣的七個大姓中,有五個宣稱來自棗強。五個大姓中,焦氏、胡氏、高氏稱遷徙于“明初”,謝姓聲稱遷于洪武二年,只有張氏稱遷徙于金章宗承安四年。我們對《廣饒姓氏考》一書的移民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廣饒縣553 個村莊社區,203個姓氏,其中從棗強縣移民的涉及271 個村,90 個姓氏。又其中有17 個村莊的某姓氏由山西或河南經棗強縣中轉后分發到廣饒縣;其余的254 個村則記載從棗強遷出。那么,如此眾多的棗強移民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是否真的遷于明朝初年和河北省棗強縣呢?
(一)據《明史》和《明實錄》等記載,明初移民始于洪武三年,止于永樂十五年,歷時四十七年共十八次,前三次移民是為了建設中都鳳陽,所有移民全部安置到鳳陽。而真正意義的移民開始于洪武二十一年。洪武年間徙民九次,建文年間徙民一次,永樂年間徙民八次。永樂年間移民全部到北平及附近地區,不多贅述。洪武年間移民到河北及山東的有關信息摘錄如下。
1.公元1388 年。《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閑曠之地。”
《明史》卷三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癸丑,徙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農具,復三年。”
2.公元1389 年。《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載:“(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
3.公元1392 年。《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恪等往諭山西民愿遷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輝、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七府徙者凡五百九十八戶。”
《明史》卷七十七載:“其移徙者,明初,當徙蘇、松、嘉、湖、杭民之無田者四千余戶,往耕臨濠,給牛、種、車、糧,以資遣之,三年不征其稅。徐達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萬五千八百余戶,散處諸府衛,籍為軍者給衣糧,民給田。又以沙漠遺民三萬兩千八百余戶屯田北平,置屯二百五十四,開地千三百四十三頃。復徙江南民十四萬于鳳陽。戶部郎中劉九皋言:古狹鄉之民,聽遷之寬鄉,欲地無遺利,人無失業也。太祖采其議,遷山西澤、潞民于河北。眾屢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東、河南。又徙登、萊、青民于東昌、兗州。又徙直隸、浙江民二萬戶于京師,充倉腳夫。太祖時徙民最多,其間有以罪徙者。建文帝命武康伯徐理往北平度地處之。成祖核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自是以后,移徙者鮮矣。”
從以上移民記錄可見:明朝初年,所有移民信息幾乎都有詳細記載。冀州一帶是移民遷入地區之一,而不是移民遷出地區。最早的移民記錄是洪武三年遷徙蘇、松、嘉、湖、杭民之無田者四千余戶,這是在朱元璋統治的大后方進行的。而許多認同棗強移民的記載年代是洪武二年和洪武四年,是不符合歷史的。洪武二年到洪武四年正是徐達掛帥北伐期間,明朝廷統治尚未穩定,無法實施大規模移民。而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移民598戶尚有記載,卻沒有棗強移民35 萬相關記載,可見洪武年間棗強縣對外移民是不存在的。
與大槐樹移民、小云南移民到十九世紀才引起人們普遍關注不同,棗強移民在明代已經被人提及。如明嘉靖年間的戶部員外郎李開先曾經指出:“章人由棗強徙居者,十常八九”。但是,我們查閱《明太宗實錄》發現,在官方記載中,移民的流向恰恰與之相反。永樂元年十二月,刑部尚書郭資等奏報:“真定棗強縣民初復業,加以蝗災,流殍者眾。今天寒,祈遣人核實,以施賑濟。”朱棣認為當地“民困如此,濟之如當救焚拯溺,少緩即無及。”于是下令馬上遣官賑濟。朱棣的迅速反應間接證明當地確實破損嚴重,亟需休養生息。《明太宗實錄》記載:“(永樂七年)六月庚午,山東安丘縣民邢義等言:本邑人稠地隘,無以自給,愿于冀州棗強占藉為民。從之。曾命戶部徙青州諸郡民之無業者居冀州,凡徙八百余戶。”這些記載證明明初的移民是從山東青州等郡遷徙百姓到冀州棗強縣。可見,李開先所指的“棗強”移民,要么是錯誤的,要么是另一個“棗強”,而不是河北省棗強縣。
明嘉靖版《棗強縣志》和康熙版《棗強縣志》均沒有棗強縣對外移民的記載。
(二)從戶籍資料分析。據《元史·地理志》記載:棗強在元代屬于中等縣。至元三年元朝朝廷規定:“六千戶者為上縣,二千戶以上者為中縣,不及二千戶者為下縣。”結合真定路其他各縣人口規模多為“下”縣判斷,元代棗強的戶數應該僅僅超過二千戶。《真定府志》載:棗強縣人口資料如下:洪武二十四年在冊1352 戶,7731 口;永樂十年,在冊1953 戶,9847 人。可見,無論是在元代還是明初,棗強縣人口皆不及萬人,其對外移民沒有人口來源支撐。
(三)再從明朝的戶籍管理制度分析。明朝初年為了加強戶籍管理和恢復農業生產,同時方便賦稅征收,朝廷禁止民戶遷徙。《明史》載:“太祖藉天下戶口,置戶帖、戶籍,具書名、歲、居地。藉上戶部,貼給之民。有司歲計其登耗以聞……凡戶三等:曰民,曰軍,曰匠。”“凡逃戶,明初督令還本藉復業,賜復一年。老弱不能歸及不愿歸者,令在所著藉,授田輸賦。正統時,造逃戶周知冊,核其丁糧。凡流民,英宗令勘藉,編甲互保,屬在所里長管轄之。設扶民佐貳官。歸本者,勞徠安輯,給牛、種、口糧。又從河南、山西巡撫于謙言,免流民復業者稅。”又載:“凡附藉者,正統時,老、疾、致仕、事故、官家屬,離本藉千里者許收附,不及千里者發還。景泰中,令民藉者收附,軍、匠、灶役冒民藉者發還。”可以看出,明朝景泰年間之前戶籍管理相當嚴格,所有逃難戶和流民即使在居住地有了戶籍,原籍在千里之內的除限制條件以外的全部發還原籍。傳說的棗強移民地區距離棗強縣不過幾百里,若有流民或難民必被遣返。因此棗強縣不存在難民遷徙到山東省北部。
(四)移民經棗強縣中轉可能性排除。明朝初年山西移民經由河北棗強中轉山東北部,也是不可能發生的。棗強縣位于山西洪洞縣的東北方向,同時位于山東省的西北方向,三地形如三角,棗強縣位于三角形之頂,假使真有山西洪洞縣移民遷徙,移民只會直接前往目的地,不會繞道西北數百里,再折往山東。況且洪洞縣大槐樹移民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大槐樹移民發生在金國統治時期的江蘇省邳州市,而河南省移民到山東北部更是無稽之談。
從以上史料記載分析,河北省棗強縣移民到山東省中北部是不存在的。真正的“河北棗強”移民發生地必定另有源頭。
首先,我們必須分清“河北”和河北省。行省制度開始于元朝,發展于明清。元朝時期朝廷設置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時稱“都省”。元朝在全國共設十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江西、湖廣。而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里”,由中書省直接管理。明朝開國以后沿用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直到明太祖洪武九年改元朝之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主管民政;又設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獄;都指揮使司掌軍政,合稱都、布、按三司。除京師、南京為明朝都城外,計有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十三個布政使司。京師(永樂十九年遷都順天府改為京師)又稱北直隸,南京在遷都北平后稱南直隸。此即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俗稱為十五省,為明直轄地區的行政區劃。元明兩朝不存在河北省,明朝洪武九年以前也沒有山西省。之前所謂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黃河以南和黃河以北,不是現代意義的河南省和河北省。同理,山東、山西指的是太行山脈以東和太行山脈以西廣大地區,有別于現代的山東省和山西省。因此,河北棗強移民的“河北”,指的是“黃河以北”而不是河北省;其次,要明確“棗強”的概念。“棗強”可能是鄉、村、渡口名稱,可能是特定地名,也可能是“棗墻”,不能特指“棗強縣”。
邳州市位于江蘇省北部,屬于徐州市轄縣級市,邳州北部有三處國家級古人類文化遺址,分別是“大墩子文化遺址”、“劉林文化遺址”和“梁王城文化遺址”。邳州有六千余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聚居區,是江蘇文明發祥地之一。“其地北控齊魯,南蔽江淮,西走梁宋,東俯朐海。魏晉以來為重鎮,蓋水陸之要沖,南北之襟喉。”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后,金太宗天會七年邳州屬山東西路,1221-1223 年為山東行省所在地。元朝初年屬汴梁路,1271 年屬歸德府,隸河南江北中書省。明太祖洪武元年為南京中書省邳州直隸州,洪武四年改中都邳州直隸州。洪武十五年改南京淮安府邳州。邳州境內北部有東西走向山地丘陵,其他大部分為平原,海拔多在21-25 米,地勢低洼平坦。邳州境內河網密布,沂水、泇水、汶水、武水、大運河、故黃河、古黃河穿境而過,河湖縱橫交錯,古稱“洪水走廊”。
良璧,古稱羊陂,又稱良陂,位于蘇北魯南兩省交界處,現屬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民國前屬邳州偃武鄉。《唐書·地理志》記載的“十三陂遺址”指的就是良璧。村內有大量歷代遺址、遺物,如古唐槐、唐貞觀五年興建的興化寺遺址和漢代石羊等,有6000 年以上文明史。《邳州志》記載:“梁王城北數十里為良璧,元時興化院在焉。碑所稱棟宇膠葛,樓觀櫛比。殆明以前一巨鎮。舊有僧坊、牙埠、牲畜四至,歲人常巨萬。比年以來,戶口彫攰,為狐兔所窟宅……。”可見,明代以前良璧是個大鎮,人口萬人計。良璧是邳州市平原地帶海拔最高村之一,平均海拔在29-31 米。
論證邳州是河北棗強移民發源地,不得不提黃河“奪淮入海”。黃河在1194 年至1855 年以淮河的河道作為出海口。黃河曾有數次侵奪淮河流域,但為時較短,對淮河流域改變不大。唯1194 年第四次大改道后,淮河流域的豫東、皖北、蘇北和魯西南地區成了黃河洪水泛濫地區。《書經·禹貢》載:“九河既道。”說的是遠古時候古黃河下游分九支入海,到齊桓公元年,“九河”已“塞其八流”。而曾經的黃河九河形成的水系依然遍布下游地區,邳州就是典型的黃泛區。古邳州城南是泗水,1194 年黃河改道之后,泗水稱為黃河。良璧村北黃河也是古代黃河分支之一。黃河雖然“九河塞其八流”,但黃河不時的改道造成的災害屢見于史籍中。
正因為黃河改道造成的災難,才導致深受洪水之害的邳州百姓大量逃離家園。通過史籍分析,“河北棗強”移民時間段是公元1194 年至1213 年,人員來自于金國統治時期的邳州,具體分析如下。
1.黃河決口史料記載。《宋史·高宗紀》載:“建炎二年冬,杜充決黃河,自泗入淮,以阻金軍。”《五行志》載:“金明昌五年河決陽武,注梁山泊,復分為二。一合北清河入海,一合南清河入淮。”“自建炎二年以后終金之世,率皆分支,南下徐、邳。迄元至元二十五年,始改趨陳穎,經徐、邳凡百六十一年。”結合黃河“奪淮入海”的歷史可以看出,1128 年北宋名將杜沖決黃河水阻止金國軍隊造成的災害只是暫時的,對下游造成的影響不是很大。而造成災難性后果的黃河水患始于金明昌五年。這是河北棗強移民逃離邳州的起始時間點。
2.相關年代人口史料分析。《寰宇記》載:北宋崇寧年間邳州(北宋時期稱淮陽軍,含下邳、宿遷二縣)有民76887 戶,154130 口。戶均2 人,通過查閱資料我們得到這樣一句話:“太祖乾德元年……其丁口男夫二十為丁,六十為老,女口不須通勘”,以此來看,可知從宋太祖以來,女性都沒有計入戶口。按照中國古代家庭構成分析,一般是祖孫三代一起生活,以戶均5 口計算,推測出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 年)邳州人口超過38萬。《金史》卷八十一載:“皇統二年,時邳州土賊嘯聚,幾二十萬,蒲里特軍三千,分為數隊急功之,賊潰去。”從本次農民起義軍規模和被鎮壓分析,當年的起義軍沒有組織性,也缺乏戰斗力,必然是邳州當地貧苦農民。邳州在1142 年人口超過100 萬人,20 萬戶。推測理由:一是金國統治時期邳州管轄范圍增加了蘭陵縣。蘭陵縣在北宋崇寧年間是望縣,戶2 萬余,約10 萬人。因此北宋崇寧年間邳州(含下邳、宿遷、蘭陵)人口基數應該約10 萬戶、50 萬人。二是四十年的人口自然增長,邳州人口超過100 萬。到金明昌五年邳州原住民約30 萬戶,150 萬人。《金史》卷二十五載:“邳州,……戶二萬七千二百三十二。”貞祐初年(1213 年)邳州戶籍統計資料顯示只有27232 戶,戶數比金明昌五年減少約27 萬戶、135 萬人。據邳州志記載:紹興十年宋金決戰于泇口鎮之后,到貞祐初年七十余年,邳州沒有發生戰爭,也沒有其他自然災害記載,可見邳州人口減少的原因只能是黃河水患。因此,黃河改道邳州造成的難民逃離時間段為1194 年到1213 年之間。考慮朝廷統計戶口的滯后性,邳州難民逃離最確切年代應該是公元1194 年至1200 年。
3.邳州是河北棗強移民來源地分析。《邳州志》記載,黃河決口之后,邳州是“洪水走廊”,邳州大部積水丈余,即平地積水三米多深。黃河之水從山東微山湖方向而來,在邳州北部古黃河、中部運河、南部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匯入駱馬湖,之后向南流往淮河入海。每當水災來臨,西、南、東三個方向皆是洪水,人們只能選擇向北逃難,然后渡過北清河,逃往地勢高亢的山東省中北部。難民選擇逃往山東另一原因是山東是當時最富裕的地方,相當于現代的長三角地區。《金史》卷一百十七載:“雖然,陛下必欲去歸德,莫如權幸山東。山東富庶甲天下,臣略有其地,東連沂、海,西接徐、邳,南扼盱、楚,北控淄、齊。”可見,水災期間,山東南部深受其害,只有逃往山東中北部才是最佳選擇。除了黃河水患,邳州水患還來自沂蒙山區。每當汛期,沂蒙山區南部的雨水通過沂河、西泇河、東泇河等河流泄入邳州境內。歷史上來自泇河的水災最近的一次是1957 年7 月,邳州大部被山東客水淹沒,幾十萬人被轉移到附近的山上。
良璧村北有古黃河分支,一直被當地村民稱為“黃河”。河上有橋名“登龍橋”,又稱“石橋”。1855 年黃河改道之后,古黃河慢慢消失,該河道被改造成良田,現在只有遺跡“石橋窩”。邳州地方志記載可以佐證該河道的存在。《邳州志》載:“貞祐三年紅襖賊數萬破邳州崗子崮,得船數百艘,將夸河為亂”。地方志記載:1215 年紅襖軍六萬余人在良璧、崗子崮和楚墩一線與金軍交戰,大敗金軍,繳獲戰船七百余艘,操練水兵,準備攻打邳州城區的金軍。可見良璧古黃河戰略地位很重要。古黃河南岸有建于唐貞觀五年的興化院,當地村民稱“興化寺”或“大寺”,有庫房36 間,奉銅像26 尊。元至元十五年重修興化院碑記現存邳州博物館。北岸有建于北宋早期的天齊廟,天齊廟東有子孫堂、領官廟和貞姑奶奶廟,構成“天齊廟群”。當地村民人盡皆知:“先有河南興化寺,后有河北大天齊。”說的是興化院和天齊廟建造時間順序。良璧古黃河北岸千百年來有一道野生酸棗樹形成的天然屏障,被稱為“棗墻”。上世紀六十年代被砍伐時其長度千余米,棗樹直徑約十厘米。《邳志補·物產》載:“酸棗,樹小實酸……一名橪,《說文》:橪,酸小棗,叢生。邳多生于斷岸荒蕪,其仁入藥。”酸棗樹是叢生植物,其樹干和枝條長滿一寸多長的硬刺,只要長成很難逾越,形成天然屏障,正如一堵墻壁。而其生命力特別頑強,無論是刀砍和火燒,來年依然會茁壯成長,所以良璧人把這段“棗墻”稱之為“棗強”。邳州及其附近很多地名里有“棗”字。比如:山東省棗莊市,距離良璧不過五十公里;岔河鎮明清時期有古村落“棗林莊”,是良璧出村渡口,距離良璧僅二公里;村西有古地名“洪棗林”,現稱“洪林”;邳州有古地名“棗墩”;戴莊鎮有“棗莊營”,距離良璧不過二十公里。
古代良璧是重要交通要道。《邳州志》記載:“(偃武鄉)石埠社在城西北,疃上社在其西,有礓石、濤溝二河;石蘭社在城北少西。”石埠在良璧北偏東方向,距離約十五公里,其西北方向三公里處西泇河上有老鴣巷橋。通過調查走訪當地老年人,該段河道古代稱為老鴣巷河。老鴣巷橋又稱老鸛巷橋,原名中濟橋,是邳州跨越西泇河的唯一橋梁。始建于唐代,再建于明代天啟七年,明代大橋毀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現老鴣巷橋位于原橋址北約500 米,為郯夏公路的重要橋梁之一。古代出邳州進入蘭陵的西北通道就是從良璧去往老鴣巷橋,然后北上山東各地。黃河“奪淮入海”期間,每當洪水來臨,沂河與西泇河之間的廣大地區大部被水淹沒,難民北上必然途經地勢高亢的良璧。良璧有兩處善堂安頓難民:北門善堂建于北宋初年;西門善堂建于北宋中期。邳州僅有十五處善堂,良璧占其二,充分證明良璧交通重要性。可見,黃河在1194 年改道邳州,邳州的先民們家園被洪水摧毀,莊稼失收,人們不得不北上逃離故土。而逃離的路徑就是從邳州各地沿官道北上,途經良璧村的登龍橋跨過古黃河。而黃河水面寬闊,只有北岸的“棗樹墻”為難民指明了道路,防止人們跌落河中,這段棗樹墻成了渡河難民的“救命墻”,因此“河北棗強”深留在難民及其后裔記憶中。越過良璧古黃河之后再沿村西老鴣巷河東岸北上。章丘縣的張氏族譜記載其始祖遷徙于金章宗承安四年才是真實可信的,與黃河改道難民北上年代相吻合。
良璧附近金、元時期消失的古村落可以佐證黃河改道造成邳州先民的遷出。臺前莊,位于良璧興化院東北二公里,始建于西漢,面積40 畝;小臺子,位于良璧興化院東一公里,始建于西漢,面積25 畝;譚王莊,位于天齊廟西,始建年代不詳,面積30 畝;無難莊,位于良璧東三公里,始建于隋初期,面積50 畝;皇甫村,位于興化院西,始建于唐初期,面積70 畝。這些古村落位于良璧古黃河兩岸,海拔高度相對較低,消失于金元時期,邳州其他地區受到的水害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公元1194-1213 年之間,邳州先民因黃河水災逃難山東中部和北部,逃離時經過良璧村古黃河北岸的“棗強”,逃難人口約135 萬。
幾乎所有棗強移民后裔都說自己的祖先來自明洪武二年和四年的直隸州。邳州在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五年期間是直隸州,而冀州是在朱棣遷都北平之后才升為直隸州,兩地時間差五十余年。因而移民后裔所謂的始祖來自“直隸州”只可能是邳州,而不會是冀州。黃河改道年代正是金國統治末期,政局動蕩,宋、金、元戰爭不斷、“紅襖軍”農民起義等戰爭此起彼伏;加之終元之世,元朝廷征討四方、政局不穩,加之黃河水患、“紅巾軍”起義、元明戰爭等等,曾經的難民一直沒有得到戶籍。直至明朝建立,百廢待興,朝廷實行戶籍登記制度,之前的難民才會取得合法戶籍,有關地區才會有始祖于洪武初年從直隸州遷入的傳說。結合部分移民是大槐樹移民經過棗強中轉之說,而邳州良璧是“大槐樹移民”發源地,恰恰印證了棗強移民來自邳州。
“大槐樹”是良璧村內數棵唐代槐樹;“棗林莊”是良璧東南出村渡口;“老鴣巷”是良璧村西泇河舊稱。正如“偃武鄉大槐樹移民”、“山東棗林莊移民”、“老鴣巷移民”一樣,“河北棗強”不過是良璧古黃河北岸的棗樹林,這些特定名稱不過是移民遷徙路途上的關鍵記憶節點。之后的數百年來,不同地區的移民后裔關于移民遷徙路線記憶的側重點不同造成了不同的遷徙名稱。這些移民來源地都在江蘇省邳州市及其附近地區。前者是1214 年后紅襖軍農民戰爭造成山東和蘇北難民南下,是難民后裔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表述;而“河北棗強”移民實質是黃河水患造成的邳州災民北遷。“河北棗強”移民早于前者約十五年,不排除同一時期逃難到北方各地難民自稱是“大槐樹移民”。歷史上途經良璧村的大型移民有兩次:第一次是公元1200 年前后的黃河改道造成的難民北上,難民遷徙方向是由南向北,包括“河北棗強移民”和“大槐樹移民”,移民主要來源于金國統治時期的邳州,人數約135 萬;第二次是1214 年到1219 年的紅襖軍與金國戰爭造成難民南遷,包括“偃武大槐樹移民”、“老鴣巷移民”和“山東棗林莊移民”,難民來源于山東大部,遷徙方向是由北向南,人數達數百萬。各類自然災害和戰爭摧殘著飽經磨難的先民們,曾經見證難民艱辛的“大槐樹”、“棗林莊”、“老鴣巷”和“棗強”依然存在于邳州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