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奉節縣委黨校,重慶 404600)
信奉“好哭的娃兒有奶吃”,有理無理都上訪,一點小事就到政府部門去鬧;干群關系對立,一聽是國家工作人員,就認為是貪官,政策難以執行;好逸惡勞,一味依賴政府,等靠要思想嚴重,有的年輕人享受低保,大清早卻在廣場上跳舞,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見利忘義,不講誠信,政府為發展產業,將土地流轉集中經營,由業主與農戶簽訂合同,但見業主賺錢后,有的農戶便強行終止合同,否則一起破壞你的生產經營;熱衷于賭博,履教不改,“頂風”置辦“無事酒”,以酒生財,害人害己;信奉讀書無用論,對子女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只是盡可能滿足孩子的的物質愿望;自私自利,不知集體主義為何物,缺乏社會公德,不管樓下是否有人,就把垃圾直接丟下去;麻木不仁,對弱者缺乏同情心,對惡勢力聽之任之,愛編造、收集和傳播別人負面消息,總希望別人倒霉,喜歡看別人痛苦等等。
文化的異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精華無疑是主要的,但也有糟粕。中國人的倫理歷來不注重公共義務,而家族觀念卻很重。中國人雖有省吃儉用、辛勤勞作、恪守禮節、富有活力、遇事忍耐、知足常樂、孝行當先、仁慈行善以及共擔責任與尊重律法諸氣質,但同時也有面子要緊、漠視時間、漠視精確、拐彎抹角、柔順固執、心智混亂、麻木不仁、缺乏公共精神、因循守舊、缺乏同情、喜歡爭吵、互相猜忌、言而無信以及多神論、泛神論、無神論等特點。魯迅在逝世前夕寫道,我至今希望有人譯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氣質》,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自做功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贊,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可知奉節民風中那些不好的東西是“根深蒂固”的,首先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特性中的一些缺陷有關聯,并深深地打上時代的烙印。
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大社會治安、城市管理、行業行風、美麗鄉村、便民為民服務、提升黨委政府形象“六項專項治理”行動力度,引導群眾共建,促進群眾共治,利益群眾共享,切實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引領政府公信力、干部執行力的不斷提升。讓知榮辱、講誠信,守法紀、盡義務,講文明、樹新風,愛家鄉、樹形象,成為奉節人自覺追求的內在素養。
進一步加大歷代文人墨客在奉節留下的作品研究,加大“詩城”歷史遺跡保護和挖掘,三國歷史遺跡保護和挖掘。加大諸葛亮慰勞三軍將士的撫軍橋、趙云屯兵的臥龍崗、劉備甘夫人墓、劉備托孤的永安宮、關云長的曬甲巖、張飛的擂鼓臺的保護和文化底蘊挖掘。
積極挖掘和弘揚民間優秀文化傳統。發掘和弘揚秧歌、舞龍、舞獅、賽龍舟、唱山歌等傳統優秀文化,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圍繞“干部作風建設”抓政治生態,推進政務公開。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項規定、市十二不準以及縣上出臺的有關干部作風建設的規定,抓好節假日、婚喪嫁娶、子女升學就業和吃、住、行等時間節點和關鍵環節。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對干部社會交往、休閑娛樂、生活作風方面的不良現象,及時提醒、批評、制止。加強干部監督管理。將“生活圈”、“社交圈”、“8小時外活動情況”等納入領導干部監督范圍。大力弘揚“清晨之問、靜夜之思,案無積卷、事不過夜”工作作風,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繼續加大治理城鄉居民操辦婚喪嫁娶的規定落實力度。加快各鄉鎮“村規民約”的制定、修改與完善,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引導城鄉居民自覺抵制鋪張浪費,除陋習,樹新風。形成喜事儉辦光榮、奢辦可恥的良好社會風氣。
開展科普教育宣傳活動。通過舉辦科普展覽、科普講座和科普報告會等多種形式,提高群眾的科學認知和鑒別能力。通過剖析典型案例,組織現身說法、巡回宣講、科普文藝會演和村頭街頭演唱等群眾性活動,揭露封建迷信的危害性。對旅游景點存在的利用封建迷信進行商業行為和欺詐行為進行整治。
圍繞脫貧攻堅,深入開展干部下訪、教師家訪、醫生巡訪、農技隨訪“四訪”工作,堅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要狠抓民生不停步,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鞏固擴大各類社會保險覆蓋面,完善以城鄉低保制度為核心、與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救助體系,織牢安全穩定網,解決安全防范“末端無效”問題。要強化一江四河、53 座水庫、12 處重點集鎮監管,對地質災害點做到群測群防“八落實”。建設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五張網”,啟動“雪亮工程”,堅決防止三類惡性案事件。加強敏感節點期間工作調度和預警信息跟蹤處置,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人員不上行”,夯實良好民風物質基礎,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實現全縣社會大局安定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