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市頭村中學,河北 保定 072150)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重點在于培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便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國家倡導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只有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才能進一步完善德育課程體系,才能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新課程標準體系下,教育應該按照育人為本的思想,優先對學生進行育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匯集個體層面價值標準和國家層面價值標準,成為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將其作用在人才綜合素養的提升上,創建適應學生認知水平的課程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德育內容展開,也是學生人生導向的一門學科,能夠引導學生堅定理想和信念,成為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工具。教師在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可以給予學生注入正能量的思想,促使學生德才兼備,保證學生可以更加全面的成長和發展。
網絡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引出諸多的網絡資源,目前網絡正在朝向人們生活體系邁進,以致于學生面臨著思想價值觀念的挑戰。由于初中學生自身的年齡結構相對小一些,缺少社會經驗,不能從容的抵抗社會資源給自己帶來的誘惑,容易在成長的道路上產生偏頗,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中需要引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時代的進一步發展。
有的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不清,對于其中包含的價值內容還有著一定的陌生感。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形成自身價值觀念的一個節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觀念,在日常的教學中逐步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讓學生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綜合發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發揮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育人功能。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時,都普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沒有重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滲透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所占的比重不高。或是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沿用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于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存在著一定的抗拒。
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學生真正理解,進而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與價值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時,如果缺乏必要的情境鋪墊,教學很容易走向空洞說教與道德準則的強制灌輸,從而使學生覺得道德與法治課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生必然產生厭學情緒。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直接引入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典型事跡創設情境,具體內容如下:
中國醫學家屠呦呦因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的新方法,獲得201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指出:“我的中西醫知識都是國家培養的,國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應該努力去做好。”她的老伴說:“那時候,她腦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著家,沒白天沒黑夜地在實驗室泡著,回家滿身都是酒精味,還得了中毒性肝炎。”平日里,對周圍需要幫助的人,她也總能伸出援助之手;她總告訴自己的學生:“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爭名爭利,來不得半點虛假。”
在呈現材料的基礎上,筆者提出問題:“從材料信息中,你感到屠呦呦是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人物的言行往往會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起到潛移默化的啟迪與教育作用。多年前,屠呦呦對大眾而言也許是個陌生的名字,但隨著屠呦呦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并摘取“2016 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她幾乎成了中國這片熱土上家喻戶曉的人物,成了許多中小學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學生在閱讀上段“事跡材料”的過程中,能夠真實感受到屠呦呦的愛國、敬業、友善與誠信。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容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生活化、現實化。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每當提起生活中的事件時,學生都特別認真,并且記憶深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必須圍繞大家身邊的案例來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在講授“環境保護”時,可以聯系環保方面的相關知識,從濫砍亂伐、濫采亂挖等破壞環境的行為出發,讓學生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通過一系列身邊的生活實例,不僅可以教育學生要做一個合格的公民,而且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生活當中處處皆法律,處處離不開法律。
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本質要求,教師在遴選材料和教育途徑中需要注意,選擇的教育材料要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要有一定的深度,使學生易于接受,對學生有所啟發。積極構建有思維厚度、寬度、深度的課堂,開啟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之旅,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學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