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馨藝
(金海實驗學校,湖南 張家界 427000)
關注小學生音樂核心素養,解決其內涵與培養問題,是21世紀以來我國教育界的普遍共識,小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也是現在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音樂素養是將來終身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素養,也是我國改善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要在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形成。有關核心素養,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提高技能的能力。音樂核心素養是學生在音樂學習與認知過程,逐步形成能夠滿足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品格與關鍵能力。小學音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也有著極大的幫助。所以,現階段的小學音樂老師要在實際教學中更新教育理念,優化教學活動,全方位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目前的小學音樂教學依舊存在一些落后的傳統音樂教學思想,課堂重點內容是唱歌、教授音樂理論、培育品德等,盡管素質教育提倡以學生為主導,然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依舊是老師為主導,對于這些落后的思想觀念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及時更正。小學音樂教育要求學生掌握歌唱理論,練習發音、控制節奏,意會音樂形象,感受音樂包含的情感,以提升學生的樂感、音樂核心素養。所以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愛玩、活潑好動的天性,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音樂教學,借助多媒體技術完成教學,圖文并茂的優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學過程要將音樂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關聯在一起,提升音樂素養能夠加強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精神上得到滿足,主動應用到生活中,而不再是單一的教育方式。
音樂核心素養的范疇很廣,因此在音樂學習的過程需要學生學習更加全面的音樂理論,對老師來說,要確保音樂教學具有針對性,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首先是審美素養。審美素養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根據新課標要求,審美素養是音樂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之一,需要融入到音樂教學的整個過程。然后是開發學生的想象和創造能力,小學音樂教學中,老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歌曲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生的創造和想象力培養,鼓舞學生進行大膽想象與創新。同時在音樂學習中,只要學生的思維和音樂創作是相一致的,老師就需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通過這類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獲取足夠的信心。最后是發展學生的音樂評價素養,小學音樂的學習和其它課程不同,并沒有標準的答案,所以只要學生努力學習就能收獲到一定的效果。要通過音樂教育來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感受音樂學習中對美的體會。小學音樂教育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公,老師在其中充當的更多是指引和啟發者角色,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鼓舞學生努力探索與創新。例如學生在音樂表演的過程,及時對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表揚與肯定,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帶動其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過去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看重學生的音樂理論、技巧培養,而忽略了對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得一些學生在發展中出現了偏差。為了更好地推動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老師要根據小學生好動、表現力強等年齡特征,引導學生通過欣賞、體驗音樂作品來提高個人的音樂核心素養。在課程上,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播放功能對有關音樂資料進行播放,帶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老師通過分組教學的方式,讓每組學生根據個人的理解,對舞曲進行表演展示;
最后老師在課堂上,安排各組學生分別展示組內討論后的成果。通過創建實踐課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含義有著更深入的了解與體會,同時促進學生情感與思維的擴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小學音樂教學有著“聽得廣、賞得深”的特征,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小學音樂老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多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生活和音樂的結合,使學生能夠在情感中形成共鳴,適應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需要。因為小學生在音樂積極性、學習能力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小學音樂教學中,老師還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采取有針對、差異化的教學活動,改變過去“齊步走”的教學模式,進而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契機。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要求加強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夠滿足終身發展與社會要求的一項品格與關鍵能力。對音樂課程來說,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突出音樂學習各階段、不同情況下必不可少,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最重要、最關鍵的音樂素養,核心在于對音樂的審美與體會,目標是加強學生的基礎理論掌握、音樂方法的了解和音樂實踐能力的具備等。小學音樂老師首先是要深入了解音樂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然后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改善教學方法,真正有利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