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璐
(江西警察學院人文與管理系,江西 南昌 330100)
遷移,原是心理學家用的一個術語,也稱學習遷移,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母語對學習者的影響是普遍存在的,負遷移,也稱干擾,指學習者的母語阻礙其二語習得的一面,負遷移主要是由母語與目的語的差異引起的。母語與目標語的差異越大,母語負遷移的情況就會越多,學習第二語言的難度也會越大。中式英語,也稱中國式英語,是指帶有中文發音、語法、詞匯特色的英語,是一種洋涇浜語言。“中式英語”這個詞在英語里被叫作“Chinglish”,即指漢語與英語結合而成的語言。這種語言往往讓老外感覺聽不懂,也不被英語國家的人接受。
由于中文的發音習慣和語音的組成方式與英語的差別過大,因此中國人在學習英語時常常會把母語的發音習慣帶入到英語中去,導致中式英語現象的發生。漢語中的拼音分聲母和韻母,而英語中的音標分輔音和元音。由于英漢兩種語言中幾乎沒有發音完全一樣的音素,這就容易對中國學習者的英語發音造成負遷移,增加其語音學習的難度。在這些負遷移的影響下就不僅會導致中國學生的英語發音錯誤,也會給聽力和拼寫帶來障礙。
語法方面,英語和漢語差異也很大。由于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中國學生很容易混淆可數和不可數的概念,常常會犯“望文生義”的錯誤。因為漢語里的名詞是沒有人稱和數的變化的,而英語中的名詞不僅有可數和不可數之分,可數名詞還會有單、復數的變化。例如,“狄更斯的小說是他那個時代的寫照。” 正確:Dickens' novels are a mirror of his times .錯誤:Dickens' novels are mirrors of his times .漢語里的時態變化一般是靠一些虛詞“過”“了”“著”或是一些表時間的副詞“已經”“正在”“將會”“以前”來表達的;而英語中則是由動詞或be動詞的過去式、動詞前加will/shall、動詞后加-i n g、動詞前加would/should等等。例如,“他們將有一場比賽和我們一起研究。” They are going to have a competition with us in studies.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漢語和英語也反映出中國與英語國家文化的巨大差異。例如,中國人在面對別人的夸獎時,一般會回答:“哪里,哪里。”而英語國家的人則會回答:“I’m very glad that you like it.”中國人在見面時習慣談論年齡、成績、收入等這些問題來表示關心,而如果我們在跟老外打交道時,這樣問對方的話是會使對方誤會你要打探他們隱私的。一些成語和諺語在翻譯和表達時常常會表現出中式的思維,例如,“掌上明珠”正確的表達應該是”the apple of one’s eyes”,而我們常常會譯作”a pearl in the palm”.再如,在一些景點的標示語,我們也經常看到因中式英語鬧的笑話:Visit in civilization,pay attention to hygiene !其實是想表達“請文明游覽,保持環境整潔。(Attention visitors:Please be civi lized and mindful of sanitation.)”但照這樣字面意思就是指“在文明中訪問,對衛生注意!”而實際上我們要考慮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一些禁忌,這里的“文明(civilized)”是帶有西方過時的帝國主義色彩的,所以應該是避免使用的。
在語音方面,英語學習者和教學者都應當要注重分析漢語和英語在語音、語調、語氣和節奏上的異同點,只有在對兩種語言的正確發音都有了清晰的認識,尤其是在掌握了英語音標標準之后,才能糾正掉錯誤的中式發音。還可以嘗試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以增強語感和對句子語音語調的把握,掌握句子的發音規則和朗讀規律。
英漢在語法方面的差異也是很大的,所以要克服語法的負遷移,學習者必須在全面地學習英語的語法規則后,平時也要養成多聽英文廣播和多看國外期刊報紙或是新聞的習慣,多多培養自己的英語語感,以避免先前學習的一些經驗造成的思維定勢帶來的負遷移影響。
中國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可以多閱讀一些國外的文學名著和作品,通過一些優秀的電視節目,了解更多的英語國家人的文化習俗、說話習慣和其他信息。也可以尋找與外國人溝通的機會,讓自己融入一些有英語的氛圍中,從而了解更深刻的英語國家風土人情,避免文化負遷移的影響。
中式英語現象的產生,母語負遷移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一大因素,應當在分析此現象出現的成因之后,主動克服母語負遷移的消極影響,促進正遷移對英語學習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