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黔江區菁華小學校,重慶 409000)
隨著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應用越來越廣,使我們的教學資源不斷豐富,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入了全新的天地,它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使課堂教學更精彩。 同時,它也要求我們在今后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不斷探索,努力尋找多媒體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的最佳結合點,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學生知識的獲取主要來源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一堂高質量的課往往可以滿足這方面的要求。 但能力的形成則不是一堂課就能完成的,它是項長期的系統工程。 因此我們實施教學時既要考慮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釋疑點、抓住關鍵等一系列教學要點,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培養的意識,并將其落實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從而達到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同步、和諧地進行。 如,在確定教學目的的同時就提出能力培養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某例題的教學注重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力諸方面的訓練、培養等。
由于學生能力的形成具有長期性,所以要求我們長期堅持,持之以恒,同時針對教學對象不同年齡的特點、接受程度、個性差異,采用適當的、多樣的、靈活的手段和方法。 如,對低年級學生多借助于形象的、直觀的手段,形成他們觀察、注意、實物想象等能力,到高年級就可借助抽象的概念進行判斷、推理,以形成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再如,同樣是解答應用題,對接受能力、聯想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采取抽象推理的方法,而對于這方面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借助于實物操作、圖形示意等較為形象直觀的方法。 只有針對具體學生采用相應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深入解讀教材,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新課程改革使小學教材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解讀以了解教材的內涵,并有效開展課堂教學。要深入了解新課程教材需要滿足一下兩點:第一,深入理解新課程概念。《數學課程標準( 實驗稿) 》中指出,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在課堂中扮演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同時在新課程教學中倡導“以生為本”,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以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并使其在探索中享受課堂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實現每個學生都能夠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每個人都能夠獲得必需的數學知識。這就必須深入解讀新課程標準,從而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生活化語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將枯燥的數學概念、理論等通過采用生活化的語言將其具體化,通過采用簡單易懂的語句向學生解釋,可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從而讓學生順利的掌握所學的內容。另一方面,由于小學生好動、活潑等特點,課堂教學中難以集中較長的注意力,通過采用生活化語言更能夠集中注意力,進而較好的掌握數學知識。
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小學生本身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段,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組織靈活多樣且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以使學生處于一種樂學、愿學的狀態中。
例如,小學數學中的許多習題是運用圖畫來表示數學應用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圖畫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針對圖畫應用題教師可以編故事: “同學們,在解題前首先讓我來給你們講個故事吧,龜兔賽跑,大家知道的在第一次龜兔賽跑中小白兔由于驕傲自滿而輸掉了比賽,后來小白兔思考后明白了自己失敗的原因,之后改掉了它那驕傲自滿的性格,在動物王國舉辦的第二次龜兔賽跑中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贏了小烏龜,今天我們便請來了小白兔一起參加我們的學習活動( 教師將小白兔圖片拿出并張貼起來) ,同學們歡迎嗎?”通過一個簡短的小故事便把學生帶入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通過課堂作業能夠讓學生較好的加深課堂知識的學習深度,并將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對于學生而言,數學課外作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可向學生布置生活化作業,培養實踐能力。
如:在學習完《加減法估算》的內容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作業:假設你有40元錢,需要到鄰近的超市去買生活用品,包括水壺、牙刷、拖把、牙膏、毛巾、茶杯,已知水壺15元、牙刷2元、拖把10元、牙膏5元、毛巾8元、茶杯11元,那最多能買幾件生活用品呢?剩余多少呢?又如:學習《分數》內容后,教師同樣可設計生活化的作業。現在有52名學生集體參觀動物園,已知動物園的門票是每人20元,如果組團參觀時,30人可達8。5折,50人可打7。5折,請大家設計一種最佳的購票方案,自行設計方案,然后與同桌相互討論,比一比誰的方案加錢最優惠。通過設計以上的作業,在加深數學知識的記憶時候,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理財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可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