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昆
(重慶市江北區融媒體中心,重慶 400025)
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媒體融合已成為不可逆的主流趨勢。所謂媒體融合,就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如傳統的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并將新聞傳給受眾。在新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新媒體編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媒體編輯需要對自身崗位進行再定位。分析當前新媒體形式及所需編輯特點,及時調整狀態,改正缺點,并融合新媒體所需的編輯特點,提高自身競爭力。
在新媒體融合背景下,新媒體編輯崗位的工作需求已悄然發生變化,傳統新聞編輯工作常常只需把記者采訪資料進行編輯、整合,形成文章通過平臺發布出即可。然而,新媒體融合下的編輯有了更多要求。
新媒體編輯所寫出的文章代表得是這個社會某個方面的形象,因此一定要客觀、公正地作出正確的判斷,不能帶有主觀情緒。
新媒體編輯要堅持以挖掘事實為職責,不能因個人利益發布虛假信息,某些新聞工作者為了追求閱讀量,虛構事實或發布片面新聞,使廣大受眾只能看到片面的或虛假的新聞,引起廣大受眾對于這對于某一事件的錯誤猜測,造成負面影響。某些新聞工作者不認真、不負責的態度,致使當今社會各種真實的信息與虛假的信息摻雜其中,人們只能依靠自身的判斷而確定新聞的真實性。但往往會出現人云亦云的現象。因此,網絡事件頻發,只有新聞工作者能夠擺正自己態度,客觀的去描繪事件,事實才會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傳統信息交流的方式為報紙,新聞編輯工作只需面對大量文字,對文字進行整合與排版,通過平臺向外傳播新聞,而新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編輯的編輯對象也由原來的文字變為現在的圖片、文字、視頻,語音等信息,工作量也隨之增加。新媒體編輯要做到根據不同受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產生合理的編輯效果。如對學生而言,新聞編輯要著重加入文學常識及好詞好句等有關學習的知識,以便學生在觀看新聞的同時能夠兼顧自己的學業,同時,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還未完善,因此新聞編輯在對學生所要觀看的新聞進行編輯時,一定要將自己的政治立場擺明,盡量不觸碰政治敏感詞,在文中體現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同時可添加圖片、文字來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年輕人來而言,社會性新聞是年輕人比較關注的,增強社會新聞的趣味性,可將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元素添加在社會性新聞中。而老人經常關注的新聞則是國家時事或醫療保障這方面的民生問題。因此,在對老人所要觀看的新聞,進行編輯時要側重多添加這兩方面的內容,同時,由于老人的年齡較大,眼睛或耳朵功能可能有所減弱,而且老人大多不喜歡繁雜的版面,因此,在針對給老人編輯新聞時,要采用簡潔的模板,同時添加圖片、音頻與文字來介紹新聞。針對每一類受眾,編輯出不同特點的新聞,真正地為各類受眾服務,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中,受眾處于被動地位,新聞編輯占據著主導地位。一般來講,新聞編輯發布了什么樣的新聞,廣大群體就只能接收到什么樣的新聞,沒有其他消息來源。因此新聞編輯又稱固化的新聞生產者與搬運者。而新媒體融合背景下,各種信息蜂擁而至,此時,傳統的新聞模式被打破,出現了以受眾為中心的雙向傳播模式,在強大的互聯網支撐下,廣大的群眾能夠接收到滿足本身需求的新聞。同時,新聞編輯也可以通過網絡向廣大受眾征求意見與看法,廣大人民群眾通過互聯網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及所思所想表現出來,新聞編輯將廣大人民群眾反映的意見整理出來,自己的不足進行改正,同時了解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新聞編輯會根據廣大受眾的需求來做出下一步的工作計劃,實施新的安排,編輯出人們所感興趣的新聞。新媒體新聞編輯擺脫了原來的固有模式,成為了新聞編輯的創新者與傳播者,新媒體新聞編輯與廣大受眾二者之間,真正實現了從單向新聞編輯轉變為雙向互動編輯這一變化。
傳統新聞比較單一,內容較少,且多為社會型問題,但種類繁多,因此并不能形成單一的特色,在媒體融合下,雖種類繁多但分類明確,各新聞編輯各司其職,專注于某一領域,服務于特定受眾群體,新聞編輯在其領域內潛心研究,做到了專而精的要求。進而實現了某一領域新聞的獨特性。新聞編輯為提高新媒體新聞信息的有效性,要將要將其特色化、標簽化,新媒體編輯定位中要全面聚焦個性化、差異化的新聞,在面對受眾時能夠受到更多的歡迎,在競爭環境中占據有利地位。
綜上所述,新媒體融合背景下,新媒體新聞編輯雖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與挑戰,但在風險與挑戰中,卻蘊含著轉機,新聞工作者只要能夠抓住轉機,努力提高自身修養與道德水準,同時做到從編輯新聞轉變為挖掘事實、從文字編輯轉變為多形式編輯、從單向新聞編輯轉變為雙向互動編輯、從傳統新聞生產轉變為特色化內容編輯這四方面,就能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為新媒體發展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