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靳文秀 蘇棋皓
(華北理工大學心理與精神衛生學院,河北 唐山 063210)
考試焦慮成為當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且需得到迫切解決的心理問題。我國的學者程念祖提出考試焦慮是由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學生自身的個性而產生的,比如:嚴格的家庭教育方式或學生對自身要求過高等。通過對高中生考試焦慮進行研究,幫助高中生緩解焦慮,提高學習成績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具有重大意義。
選取河北省唐山市某重點高中,根據該校高一高二年級學生的比例,選取三個高一班級和五個高二班級作為被試,共437 人,收回有效問卷394 份,問卷有效率為90.16%。
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
近三次考試成績范圍:年級前20%、年級前40%、年級前60%、年級前80%和年級80%之后。
中文版考試焦慮自評量表(TAS)。TAS 共37 道題目,各項目均為1—0 評分。其中第3、15、26、27、29 題5 個項目為反向記分,只統計總量表分。
1.高中生考試焦慮水平的現狀
調查結果可以得出79.44%的同學受到了考試的影響,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不適感。90%的同學處于中高度考試焦慮水平。高二年級處于中度考試焦慮水平的119名(50.42%)同學比高一年級39 名(24.68%)處于中度考試焦慮水平的同學所占百分比要多,高二年級處于高度考試焦慮水平的88 名(37.29%)同學比高一年級處于高度考試焦慮水平的109 名(68.99%)同學所占百分比要少。
2.高中生考試焦慮水平的差異情況
高一年級考試焦慮水平(21.59±6.24)高于高二年級(20.21±7.11),存在顯著差異(P=0.034 <0.05)。在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上沒有顯著差異。
3.高中生考試焦慮水平在考試成績上的差異情況
高中生考試焦慮在考試成績上存在顯著差異(F=2.523,P=0.041 <0.05)。經過事后檢驗,發現年級前20%的學生(19.35±6.63)與年級前60%(21.34±6.37)、年級80%之后的學生(22.87±8.17)存在顯著差異(P=0.048<0.05,P=0.006<0.05)。年級前40%的學生(19.97±6.84)與年級80%之后的學生(22.87±8.17)存在顯著差異(P=0.016<0.05)。
4.考試焦慮與考試焦慮的相關性
通過皮爾遜相關分析可以得出,學習成績和考試焦慮水平存在顯著正相關(r=0.150,P=0.003 <0.05)。
1.高中生考試焦慮的總體狀況
大部分高中生處于中高度考試焦慮水平,79.44%的同學明確感受到了由進行考試而產生的一定程度的不適感。原因是一方面由于高中學生接近成年,處在繼續上學和步入社會工作的分岔路口,升學壓力過大。另一方面,本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均來自重點中學,與其他中學相比,學生承受了來自老師、家長和社會等方面更多期待,與周圍同學的考試競爭也更為激烈。再者,此次調查的學生都是“文理不分科”的學生,面對新的高考政策,他們沒有前人經驗可循。而且現在原有的文科數學被取消,數學考試難度加大,這就造成很多數學較薄弱的同學產生恐懼心理,進而產生考試焦慮。高中生目前所處的階段是非常關鍵且特殊的階段,身體發展成熟非常快,但心理由幼稚向成熟的發展卻較為緩慢,這種不平衡的身心狀態也很容易引起考試焦慮。
2.高中生考試焦慮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考試焦慮水平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高一年級處于中度考試焦慮的同學略高于高二年級,處于高度考試焦慮的同學略低于高二年級。高一年級的同學剛入學不久,對于高中的學習生活不如高二的同學熟悉,課程的增加、學習環境的改變都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高二的同學在經過多次考試訓練后,焦慮現象得以緩解,因此高二年級處于高考試焦慮水平的同學要比高一年級少。
獨生子女考試焦慮均分略高于非獨生子女。現在家長對學習越來越重視,尤其是獨生子子女,父母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一個人身上,對孩子的關注度也會相應提高,在提高教育質量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壓力,考試焦慮水平也會受到影響。
3.高中生考試焦慮水平在考試成績上的差異
考試成績隨考試焦慮的提高呈下降趨勢,成績好的同學在考試中獲得自信,可以相對減少考試焦慮。但這并不表明考試焦慮水平可以預測考試成績。在黃本興的研究中,發現考試焦慮與考試成績存在顯著正相關,但考試焦慮水平無法預測考試成績。
考試是很多學生產生壓力的來源,幾乎所有高中生都明確感受到了因參加考試而帶來的相當程度的不適感,大部分同學處于中高度考試焦慮水平。老師和家長應當使學生認識到,考試是查漏補缺的手段,而不是定義人能力的方式。只有通過考試及時發現缺漏,及時補充知識,才能發揮考試的作用。可以采用放松訓練的方法緩解考試焦慮,如沙盤治療、舞動治療、音樂治療等等。現在許多學校也設立了沙盤室,在班會中也加入音樂、舞蹈的元素來幫助學生緩解壓力,放松心情,促進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