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山東省朝城鎮一個教師家庭里,從小受到良好家風家教教育。六歲時,有一討飯老太婆來家討要,我就喚狗咬她,母親急忙喝止,并氣憤地嚴肅批評我:“孩子,誰能一生沒有災禍,千萬不能非禮對待有難者,能施救就要善心施救,絕不能瞧不起人家。”并令我去廚房拿了一個饃給那討要者。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印記很深。“誰能沒難,要有善心對待求救者。”這句話影響我一生。匆匆幾十年,我雖知敬畏善心做善事,但對慈善的深刻內涵仍不詳懂。
一晃老了,1999年我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2000年湖北鄂州一集團聘請我任集團總審計師,我應聘去了鄂州。該集團駐地街道兩旁小書店很多,當時有一個習慣,下班后好去逛小書店,很多報紙刊物瀏覽一番。有一次,偶然發現一本《慈善》雜志,這是我以前從未見過的一本雜志,于是就拈手讀來。不讀不知道,一讀心發跳,這本名叫《慈善》的雜志里邊幾乎所有欄目,故事緊緊地吸引著我的心。啊呀,原來慈善在這里呀。于是就買了本,回來慢慢品味。在我心中積蓄已久的慈悲善良是什么?在這本雜志找到了答案。相見恨晚,從此《慈善》雜志與我結下了不解之緣。每期我都去買,并強有力地吸引著我。由于我家中有老母牽掛,應聘一年后,我便辭聘回到家中專職侍候老母。 回來后我到郵局訂了一份《慈善》雜志,從沒間斷。我曾對我一起共事的李同志說過:“一本 《慈善》在手,注定了我下半生做慈善。”我的慈善情緣從這里開始。
《慈善》不僅我喜歡,我八十歲的老母也喜歡。每當我把《慈善》里的小故事念給她聽時,她老人家總會樂滋滋的。從此我便不斷把《慈善》里的事念給她老人家聽。有一天,我萌發了給《慈善》雜志撰稿的念頭,寫了一篇《老母愛聽讀慈善》,沒想到這篇文章被刊錄在2004年《慈善》雜志第一期上。我備受鼓舞。從此與《慈善》雜志結上了緣。這一來二去,我和執行主編李玉林同志有了聯系,他鼓勵我多寫稿,寫好稿,并鼓勵我為慈善事業做貢獻,還贈書提升我為慈善干事的信念。
我們臺前縣是革命老區,這里的人民曾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做出過巨大貢獻和犧牲。劉伯承將軍、鄧小平政委根據毛澤東主席和中央戰略部署,率領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臺前縣的孫口村沿黃河大堤東西一百多華里部署,突破黃河天險,挺進大別山,解放全中國。當時劉、鄧首長指揮渡河戰役就在臺前孫口駐扎,這里是劉鄧大軍渡河處,建有紀念館,豎立了紀念碑,是河南省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每逢節假日,前來參觀受教育者絡繹不絕。這里是抗日時期,較早成立農村黨支部的地方,清水河鄉甘草村處在黃河岸邊,1933年黨就派人秘密在這里建立了紅色黨支部,至今甘草村還保存著建黨初期的一些照片實物,教育著后代們跟黨走。著名抗日將領汪洋烈士的故里是臺前縣夾河鄉顧莊村,建有汪洋故居紀念室。抗美援朝英雄《誰是最可愛的人》十幾位烈士中李玉安還活著,被譽為“活烈士”的李玉安同志的故鄉是臺前縣吳壩鎮吳壩村人。建有李玉安中學、李玉安紀念廣場,激勵著臺前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勇前進。臺前文化底蘊也很深厚,這里是忍孝文化發源地,張公藝九世同居,忍孝治家被流傳至今,這里的人民有著樸實淳厚的慈悲善良基因,這里還是國家級貧困縣,沿黃連片開發貧困縣。因此我在琢磨,在這里組建慈善事業大有作為。于是我于2004年12月5日撰寫了《關于成立臺前縣慈善機構》的建議,親自交到了時任縣委書記張悅華同志手中。張書記十分重視,立即指示給分管民政副縣長張秀蘭同志。張縣長把我叫去商談此事,按照規定,必須要有退下來的縣級領導任會長,由于時機不成熟,一時沒能成行。
2009年,時機來了。時任縣政協主席的林英潮同志要從領導崗位上退休了。張悅華書記立即瞄上了他。她知道,林主席是土生土長的臺前人,又是從基層村支書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縣主要領導干部,他對臺前這塊地方,對臺前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在政協這些年,他的愛民情懷有目共睹,他在臺前有影響力、號召力。選他做慈善領頭人再合適不過了。然而也十分擔心他不干,因為他已過六十,且患有糖尿病、腸息肉等多種慢性病,孩子們都事業有成、孝順,該享受天倫之樂了,能接受嗎?張悅華書記拉上縣長賈祖貧專門給他做工作。他們萬沒想到,林英潮主席爽快地答應了。難怪,這個出生在貧苦革命家庭中的孩子,從小受老共產黨員、村支部書記母親的言傳身教,在基層任過黨支部書記,一步一個腳印,任過鄉、(鎮)長、書記,成長為縣級主要領導同志,他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善、心中有愛。慈善這個為窮苦群眾施救的好事、善事,他不會不干,不能不干。于是他開始了慈善事業生涯。他曾先想到了我,找我談話,共干慈善工作。他挑選了十幾位退下來或退休的有威望、有善心、有能力的科局級老干部,共商慈善大計,共創慈善輝煌。我當然愉快地接受了這副擔子。經過運籌,2009年8月9日臺前縣歷史上第一個慈善機構——臺前縣慈善總會成立了,這是革命老區創建慈善事業的新起點。從此,在國家、省、市慈善總會的指導下,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在各部門各單位大力支持下,臺前縣的慈善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從此,我的下半生也開始了嶄新的生活:為慈善事業做貢獻。
正如我所說:一本《慈善》在手,注定了我下半生做慈善。2009年我64歲,踏入慈善門,這一干便是十年。十年來,在會長林英潮同志的帶領下,我們十幾位老伙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千方百計為我縣慈善工作做貢獻。10年來,我們每個人都是無償服務,一分錢報酬沒有。但大家像年輕人一樣,生龍活虎,早早上班,晚晚下班,比在職人員還來勁。我們建章立制,成立黨組織,加強政治學習,創建縣、鄉(鎮)、村三級慈善網絡組織,9個鄉鎮都設立慈善分會,372個村全部設立慈善聯絡站,按系統縣直單位建立了9個慈善分會,全縣實行三級慈善網絡化管理,做到有組織、有人員、有規章、有經費、有辦公場所、有救助程序的“六有”機制。我們下鄉宣講、調研,發動群眾捐款,提升廣大群眾慈善意識,我們創新觀念,創新發展,創建了符合我縣實際的救助項目。如:自捐自助、匹配救助項目,有愛不再孤單救助項目、冠名基金救助項目、專項救助項目,受到了省、市、慈善總會領導的贊賞和肯定。有的被省、市評為“優秀慈善救助項目”。10年來,經過全縣人民共同努力和慈善一班人的辛勤實干,全縣共募集慈善善款4100多萬元。其中:慈善基金380多萬元,扶貧專項捐款1200多萬元,基金230多萬元,爭取省、市慈善資金300多萬元,鄉(鎮)村兩級捐款1000多萬元,各項慈善捐款1200多萬元,為慈善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10年來,慈善救助各類貧困人員1.1萬余人次,發放救助金2800多萬元,其中:“扶貧濟困送溫暖”救助重癥大病病人1273人次;救助“風嬌之光”貧困大學生1310人次;“自捐自助匹配救助”項目救助357人次;“園丁救助”項目救助貧困教師20多人次;“有愛不再孤單”救助孤兒、單親、特殊困難兒童3302人次。各鄉(鎮)慈善聯絡站救助困難群眾4515人次,對臺前脫貧攻堅,穩定和諧做出了貢獻。顯然在籌集資金、救助人數、發放救助金都不算很多,但是要按平均人捐和平均發放救助金,臺前在全市還是排在前列,正如市慈善總會會長徐教科所說:“臺前這個貧困小縣能做出如此佳績實屬不易。”
臺前慈善十分重視慈善宣傳工作,林會長親自抓,在《慈善》雜志、《慈善公益報》《中華慈善年鑒》上都有他的杰作。他在河南省在林縣召開的慈善網絡建設現場會上發言,獲得了一致好評。10年來我會在《慈善》雜志、《慈善公益報》《中華慈善年鑒》《河南日報》《河南時報》農民版、《老年雜志》《濮陽日報》等發表文章100多篇,制作兩部電視短片,創作《鳳臺善行》《慈善情緣》兩部書。全縣各級領導干部每人訂有一份《慈善》雜志。我在十年間為《慈善》雜志和其他媒體撰寫慈善文章60多篇,錄用40多篇,連續5年被授予“慈善宣傳工作優秀通訊員”。我會十年磨一劍,贏得了榮譽,贏得了民心。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13次批示;新聞媒體大量采訪報道;有一人獲國家慈善總會表彰,林英潮會長獲“河南優秀慈善工作者”,總會獲省、市“慈善先進工作單位”,7人獲市級“慈善先進工作者”,收到救助對象贈送的錦旗、牌匾100多個;有100多名被救助大學生寫來了感謝信,表示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報效家鄉。我是這個慈善大家庭里的一滴水,下半生為臺前慈善事業這棵大樹注入了點滴。
十年的慈善生涯,感悟頗多,最使我感悟深的就是:要明白慈善道理。為什么要做慈善?什么是慈善?怎么做慈善?靠誰做慈善?而這些道理,我們在《慈善》雜志上都能找到答案,所以十年來,我們把《慈善》雜志作為摯友,不斷學習、宣傳,在臺前大地上《慈善》雜志與慈善同行,與慈善共鳴,與慈善結下了不解緣情。由于年齡關系,從慈善工作上再次退下來,然而,《慈善》將伴隨我終生。只要我還有口氣,我就會做慈善。只要我在世一天,我就會學習“慈善”,宣傳“慈善”。慈善工作已進入新時代,慈善工作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尤其是2020年這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慈善工作帶來了新的更加艱巨的任務,面對新的慈善工作任務,慈善人更應團結一心,創造新時代慈善事業的更加輝煌。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同志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十三五”規劃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既是決勝期,也是攻堅期。全國各級慈善組織和慈善人員應當識整體、顧大局,提高政治站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服務時代大局,助力民生偉業,開啟“后扶貧時代”慈善事業新篇章。我們每位慈善人應當為撰寫“后扶貧時代”慈善事業絢麗新篇章中做好自己的答卷,寫好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