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娣
(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武漢 430023)
農業自然經濟是中國古代長期以來的經濟模式,其具有商品交換不足,極度分散的特點。千千萬萬個彼此相似又極其分散的鄉鎮組成了中國的農業社會,一方面要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另一方面又要維護社會安定,因此就需要一個統一的、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產生了“尊君”的傳統思想。更重要的是,農業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必須依靠農民,農業生產需要廣大農民辛勤耕耘,才能源源不斷地為統治者提供賦稅和勞役,達到國祚綿長的目的。傳統農業社會的必然產物是“民為邦本”的思想。中國傳統社會政治思想中的兩架馬車由“尊君”和“重民”共同構成,而這里“重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尊君”。
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統治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對待民眾、治理民眾。早在商代后期統治者已經意識到了民眾對于封建統治的重要性?!渡袝けP庚》篇提到“重我民”“畜民”。
對于“民本”思想春秋時期的儒家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探討。作為一個始終關注民生問題的政治思想家,孔子認為統治者應該努力貫徹愛民、富民、教民、養民的思想,通過大力改善普通人民的生存條件,酌情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等措施,“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強調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認為改善民生是統治者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但是他希望統治者能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他把改善民眾生活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統治者身上,認為只要統治者自覺愛民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這顯然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形象地刻畫出封建統治者與民眾之間的依附與消長的關系。
秦漢時期,賈誼系統總結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民本思想被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水平。他回答了前人沒有深刻剖析的問題:歷史事實已經給出了強有力的證明,民的重要性在于,在君民關系的此消彼長中,最終的勝利者是人民。他希望統治者認識到民的重要性,以此來鞏固統治者的地位,從而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隋唐時期,李世民認同儒家傳統的民本思想,提出“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而人推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李世民基于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國以民為本”,將儒家的民本思想真正運用到政治實踐中,這在歷朝統治者中實不多見。
宋元時期,程顥、程頤為了更好地維護封建統治,繼承并發揚了儒家傳統的民本思想。他們提出統治者要切實履行“養民”政策,盡量規避大規模地耗用民力,使人民能夠安心進行農業生產,并且要求封建統治者注重農業生產,以確保百姓豐衣足食,使孔子的德治思想得到了極大的繼承和發展。
明清時期,張居正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闡述了“立君為民”的民本觀。他提出“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以民生為重是統治者應該重視的理念,并進一步提出了安民之道的具體實施細則。張居正認為,國家的根基是人民,只有使百姓安定才能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比較有特點是黃宗羲的民本思想,他認為仁義和功利的地位是同樣重要的,他將新的含義賦予民本思想,他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和“學校議政”深刻反思了封建君主制度,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在他這里達到了極致。但是他們仍然跳不出儒家傳統的德治思維的圈子,在封建統治者身上和封建君主制度中安放政治清明的理想,終歸是突不破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局限性。
作為封建專制王朝統治的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儒家“民本”思想具有無法掙脫的歷史局限性。民本強調的是君主專制制度的社會基礎,歸根到底是為了確保封建統治根基的穩固,無論如何重民、愛民、富民,人民始終是被統治者,是統治者維護自身地位的工具。但我們還要看到“民本”思想的積極作用,其體現了政治思想家們對人民的深切關懷,對改善民眾生活水平的迫切愿望,以及他們對維護社會穩定,緩和社會矛盾所做出的貢獻。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為了救亡圖存紛紛開始學習引進西方的科學文化。清末維新派借鑒了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思想理論,對中國傳統的綱常倫理和封建專制進行反思和批判。嚴復認為,國家不是君主一人的國家而是全體人民的國家,國家的主人不是君主和官員,他們只是為人們服務的公仆,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國家真正的主人是全體人民。他對封建專制統治思想的批判,對“民”的重視,達到了中國政治思想史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陳獨秀提出中國要建立民主政治,必須轉變思想,由“民本”轉向“民主”。李大釗提出“民彝”的政治觀,成為現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基石。
但是從根本性質上來看,這一時期的政治思想仍然沒能跳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范圍。任何民主思想的實現都依賴于良好社會制度的保障,不能脫離社會制度談民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民所擁有的民主是虛假的民主。從字面上來看,民主代表著由人民統治。而對于什么是民主的統治方法、“人民”的意義及具體構成則有大量不同的界定,但人們普遍認為民主是由多數進行統治。“民主的最真實意義在于人民能夠控制其所創造的國家這個外在力量,保障人民及其所集合的每個人在國家中擁有真正的主體地位”[1]“有的民主,程序是完美的,形式是真實的,但內容和實質是虛假的。資本主義民主大致屬于這一類?!盵2]這類民主的“虛假性”在于,它“是一種殘缺不全的、貧乏的虛偽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供少數人享用的民主”[3]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現實是,“民主程序”被“精英分子巧妙運作”,代表的是資本家集團的利益。大量財團和利益集團向選舉提供支持,資本主義民主的“虛假性”可見一斑。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巴黎和會上中國的外交失敗揭開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虛偽的遮羞布。十月革命勝利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思想上徘徊的陳獨秀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他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李大釗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了要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他指出資本主義的議會民主是虛偽的民主,只是占社會少數的資產階級的民主。只有無產階級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平民政治”?!坝械拿裰?,內容是真實的,形式是發展的。社會主義民主大致屬于這一類。”[4]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同時也應該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儒家“民本”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曾經對中國的政治思想產生了非常重大影響?,F今,在中國現代化民主進程中儒家“民本”思想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作用。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的“民本”思想有其進步性的一面,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民本”思想以為封建專制君主服務為主要目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對其中蘊含的珍貴成果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我們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把儒家“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聯系在一起,才能繼承儒家“民本”思想的精神財富,將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升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