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寅曄 山東服裝職業學院
趣味性是一種感受世界、認識世界的方式。趣味,字典中的解釋是,某事或物可以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興趣的特性。那么在繪畫中的趣味性,筆者認為,是作品所呈現出的情趣和意味,是作品某種內在的情緒,它蘊含在作品中,反映出作者的意識世界,并能引起觀者的某種共鳴,是我們可以感知的東西。這種繪畫表現語言所發揮出的情感力量與藝術表現是極其重要的,如果能掌握并運用到自己的繪畫中,它將形成獨特的作品魅力。
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以表現直觀形象和作者的直接感受為特點,在這里借喻一下,“形式語言是畫家思想情感轉化為具體表達方式的一座橋梁,是顯示畫家藝術智慧和藝術才華的火花,也是最終事業效果的實現方式”。
“繪畫的形式不是簡單的外形和輪廓,它是一種動力結構。這種動力結構,作為身體與周圍事物做出反應的總和,使世界的實際肌理發揮作用”。筆者個人理解,藝術即體驗,是繪畫者內心世界最直觀的反映,這些都與繪畫者的人生觀、藝術觀、個性、當下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狀態有關,感受帶來了藝術作品,而作品又是情感的呈現,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繪畫者的自我情緒和所用的表達方式,以及他的著眼點,決定了繪畫這個獨立存在的實體本身所具有的價值。這既包含了畫家對客觀世界的真實體驗,又包含著畫家審視內心的自我印證,并且把畫家對世界的看法、對自然形態的認知、自我潛意識中形成的意念,都通過繪畫的視覺形式要素組成了新的秩序關系,從而表達出畫家所追求的理想世界。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思想體系是其重要主張,強調理性和科學的精神。這個時候的繪畫,畫家們以追求藝術科學性為主要目的,將透視、明暗、解剖運用在了繪畫中,并且畫家的興趣愛好也直接反映在作品中的趣味性取向。
20世紀,科學技術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藝術家們在作品中傳達出了更新的趣味性取向。漢密爾頓為“波普”這個詞下了定義,即“流行的(面向大眾而設計的),轉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隨意消耗(易忘的)。廉價的,批量生產的,年輕人的(以青年為目標),詼諧風趣的,性感的,惡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業的”。這不正是波普藝術的趣味性所在么。
“趣味”是18世紀美學的核心詞匯之一,在那個時代,這個詞非常流行,到如今,人們仍然延續著對“趣味”的關注,它往往可以為我們對當代藝術的理解提供種種有趣的解答。
如今的社會越發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我們的社會隨之也呈現出全球化、高增長、高消耗以及生態問題、環境問題等,這使關注現實的生存環境成為藝術趣味的新取向,這種生存狀態,就會向當代社會提出質疑。藝術從現代藝術的注重藝術內部、藝術自身、突出本體論和形式主義轉向后現代藝術的媒體制造、注重人本主義和智性論”。當代藝術直接反映了現代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理想的新關系,如“鋒刃畫”“照相現實主義繪畫”“光影藝術”等。
媒體使當代藝術流通更方便,藝術的形式、內容超越以往,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絢爛。所以站在藝術之路開始地方的我們,想標新立異創造出新的形式是極其困難的。追尋任何一條藝術線索都只能望其項背,無法超越。正如我國當代藝術家蔡國強先生說一樣,筆者曾經在訪談雜志上看到他說:“我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認可,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的作品有趣,好玩罷了。”蔡先生正是利用這種趣味打開了一條創作自由的天地,也為當代藝術帶來了一股清風。從國際上來說,草間彌生是無法避免的談論,她的創作被評論家歸類到相當多的藝術派別中,包含女權主義、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原生主義、普普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等。
最后借用康定斯基的話:“我不厭其煩地強調,我們的目標不是新的制約,而是徹底的解放。為了發現繼續生命的秘密,我們無須殫精竭慮,只需對一切持有寬容的態度。與其將生看作死,莫如將死看作生,哪怕轉瞬即逝。唯有割除了雜草的空地,才能生長新的禾苗,要將一切化為自身的營養。同時,要容納一切生命——即便是一根行蔣燃盡的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