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超帆 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民族的瑰寶,蘊含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精神氣質及生活愿景,在碎片化的忙碌時代,質樸自然的傳統音樂更顯珍貴。保護我們民族的傳統音樂,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于中國傳統音樂的定義,中國當代著名音樂學家董維松曾給出較為合理的闡釋:中國傳統音樂,大致相當于本土民族創造之音樂與融進華夏生活的外來民族之音樂的兩者總和。中國傳統音樂,從基本音樂理論到音樂審美理論,自古以來都呈現出有別于其他國家與民族的強烈的獨特風格。中國傳統音樂不僅起源早,而且體系完整,包括民歌、器樂、歌舞音樂、戲曲音樂、宗教音樂等許多種類,貫穿于中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傳統音樂與中國的傳統文學、傳統科技、傳統精神一道,構成了中國民族文化永恒的軸心骨。
由于外來音樂文化的挑戰、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興趣愛好的轉變,中國傳統音樂在傳承的道路上阻礙重重。中國傳統音樂的背后,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與藝術精神,傳揚、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音樂,就是在為堅持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添薪續力。
傳承美的事物需要能鑒賞美的目光。透過網絡平臺與日常生活,我們不難發現年輕一代在音樂選擇上的趨向與喜好。年輕人去往歌劇院享受視聽盛宴,往往是受到西方經典歌劇或現代流行音樂的吸引,為中國傳統音樂而來的卻少之又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我國不重視中國傳統音樂的普及和教育這一現實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因為缺少了解,所以缺少興趣;因為缺少興趣,所以缺少鑒賞的熱情與能力。我國中小學因學業測試的壓力,普遍占用音樂課的時間;我國的高校因科研立項的壓力,不重視音樂通選課的開通。因此,若要落實傳統音樂的傳承工作,必須從基本教育活動抓起。增加音樂教師資源、投入教育專項資金、舉辦音樂興趣活動,都是完善中國傳統音樂多元教育的有效措施。此外,專業的音樂從業者應加大對傳統音樂的研究力度,補充完善傳統音樂知識體系,促進理論與實踐、理論與時代的密切結合,致力于從專業層面為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國傳統音樂內在的兼收并蓄、兼容并包之傳統是其得以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這一點有無數的現實案例可以佐證。京劇——我國歷時百年的戲曲國寶,在“徽漢合流”的基礎上,陸續吸收地方戲曲昆曲、梆子、高腔中的優越之處,最終整合為新的劇種;楚劇——華中地區的知名劇種,一開始只在黃陂一帶小范圍流行,后來逐漸吸納各家特色,化為己用,影響的范圍也愈來愈廣。流行音樂向傳統音樂提出挑戰的同時,也為傳統音樂帶來蛻變的契機。在堅持傳統音樂的主要成分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地借鑒流行音樂、外來音樂的精華,以葆自身的永久活力。在此過程中,要注意融合不能流于表面,又要注意控制加入的新元素的“劑量”,避免讓傳統音樂成為流行音樂的“點綴”,保證傳統音樂的自然感和質樸感。
自媒體的泛濫、社交平臺的延伸、綜藝節目的流行為許多事物的“一夜爆紅”提供了信息渠道。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事,是這個時代的獨有特點。而且,傳統文化與網絡世界的結合是大勢所趨,不少文化成果憑借網絡之“東風”越來越走近人們的心靈。發揚中國傳統音樂何不最大限度地利用起這一捷徑呢?例如,當代歌唱家龔琳娜老師,是民歌的傳承者、擁護者,也是合格的改編者。她盡可能地利用電視節目、網絡渠道來宣揚融入時代特點的“新”民歌,《小河淌水》就是該風格的代表作。極富張力的改編加上大眾化的舞臺,著實把民歌真正地“帶火了一把”。
有部分人在開發傳統音樂和傳承傳統音樂兩者的關系上存在著認知誤區:開發意味著商業行為,將導致傳統音樂陷入膚淺的商業用途,不能得到專業性的保護,更談不上專業性的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開發的基礎是中國傳統音樂資源的挖掘與整合。真正長久的商業項目,往往有著深厚的底蘊根基,換言之,商業與傳統音樂的互惠互利,最終要回到傳統音樂的保護工作上。許多申遺成功的民族器樂及其傳承人受益于開發項目的資金、人力支持,才有了接力傳承的學徒和展示傳統音樂的無數機會。從這個角度看,開發工作稱得上可圈可點。開發工作與保護工作和諧并進的關鍵,就在于利用資源來增加中國傳統音樂的親和力、生命力、創造力,從而實現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