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詩琪 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舞蹈是八大藝術形式之一,具有豐富的肢體表現形式,能夠跟隨音樂的律動,結合工具和動作塑造多重藝術形象。在21世紀的文明社會中,大學生對美的追求越來越高,這種追求逐漸從視覺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傳統舞蹈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舞蹈作為高校開展美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除提高藝術教育外,還承擔著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因此,舞蹈教育模式要從創新角度實施,培育專業的舞蹈人才,同時也使學生身心、情感獲得熏陶、滋養和鍛煉。
舞蹈不僅是一種動作藝術表現,還能鍛煉身體,塑造體形,使人更有協調性和靈活性。舞蹈訓練除技巧訓練外,還包括軟度訓練,形體訓練,是一種人體動態造型運動。現階段大學生由于飲食不健康、生活節奏不規律,不良體態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直接影響氣質和形象。因此,形體訓練已經成為高校校園熱門話題。在舞蹈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形體訓練,增強學生體力,使其展現更好的精神風貌。此外,舞蹈動作的協調性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記憶力和反應能力。但是在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身體發展規律,不可急于求成;應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如開展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舞蹈創作比賽,舉辦舞蹈節活動,使學生融入舞蹈創作中,體驗不一樣的舞蹈訓練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舞蹈需要舞者擁有很強的意志和毅力,舞蹈學習磨的是柔韌的筋骨,煉的是鋼鐵的意志。舞蹈軟訓練往往在尊重人體科學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骨骼韌帶的極限挑戰,此過程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的,而毅力是其中的重要支撐,也是舞蹈訓練的必備品質,日復一日重復著相同的動作,在追求極致的道路上不僅是體力的突破,更是意志力的考驗。舞蹈技術訓練也是如此,在追求軟度的基礎上,還要完成指定動作,并能夠在空中有停頓的瞬間,沒有較強的堅持意志是很難完成的。舞蹈創作更需要學生堅持不懈的鍛煉和積極主動的思考。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舞蹈品質,積極調動其行為意志,引導其借助舞蹈創編,表達內心情感,實現心理疏導和自信心培養與建立,為將來參加就業奠定心理基礎。
目前,高校舞蹈課程種類繁多,但是教學內容重復率比較高,在課程設置上,教師應化零為整,讓學生感受到系統化的舞蹈知識,進而提升其舞蹈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在教學模式創新中,除考慮人性化體驗外,教師還要注重務實性,在進行課程設置時不能只顧眼前,也要考慮學生在走上社會后,甚至今后的一生中都要從所學知識中得到益處。當前,各國文化交流是藝術創新的趨勢,舞蹈成為一種形體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文化缺失、文化品位低下的角度入手,首先,教師應讓學生學習中外舞蹈史,了解各國舞蹈風格不同的原因,把握各種不同舞蹈的審美特點,如從西方芭蕾舞同中國古典舞的差異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其次,教師應引入我國民間舞蹈藝術,并與現代舞蹈藝術相融合,在舞蹈編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用身體語言保存人類文化。
高校舞蹈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舞蹈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活”起來。因此,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多元化。首先,教師應注意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的問題,學生只有通過自主學習與創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掌握舞蹈教學的內涵。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播放音樂,鼓勵學生結合原有舞蹈基礎編排動作,鍛煉其創作力和反應能力,彌補模仿式教學的局限。其次,教師應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收集網絡中海量的舞蹈資源,并將其制作成有針對性的教學視頻,以供學生選擇,進而提高課堂信息量飽和度,加深學生對藝術層次的領悟。最后,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差異,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安排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舞蹈類型和風格,進而促進學生個性化舞蹈發展。
綜上所述,舞蹈是一門綜合性的肢體表現藝術,主要借助形體變化塑造藝術形象。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舞蹈作為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對高校舞蹈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高校舞蹈教師,我們要善于實施多元化教學方法,通過舞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強其文化品位,從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向多元化教學模式拓展,在啟發學生心智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作能力和藝術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