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燕軍
一般來說,稱謂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彼此的稱呼。這種稱呼通常基于血緣關系、職業特性、宗教信仰、社會地位等,目的在于區分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一
作為中國古代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帝王稱謂的作用或意義毫無例外是突出其至高無上的權威與地位。如夏朝君主稱“后”。《說文解字》云:發號施令者為“后”。“后”是帝王生前還是死后的稱呼,文獻失載,不詳。殷商篤信天命,將上帝崇拜與祖先崇拜結合起來,稱帝王為“帝”,如“帝丁(武丁)”“帝辛(紂王)”。
殷商甲骨卜辭中出現“王”字,取斧鉞之形,象征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武王伐商,周公鑒前朝之失,倡“天命不常”“敬天保民”之說,重人事輕天命,乃“貶帝號,號為王”(《史記·殷本紀》),并將“王”與謚法結合,突出“王”的道德內涵。帝王生前可稱“王”或“大王”,但不能稱謚號,如文王、武王。除“王”外,又有“天子”之稱,《尚書·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周時,“王”成為天子的專稱。春秋之后,禮制崩壞,稱謂僭亂,不復其舊。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改分封為郡縣,開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秦王自以為這是亙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都比不上他,如果不更改名號,“無以稱成功,傳后世”。王綰、李斯等集議后上奏: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秦王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決定去“泰”著“皇”,兼采上古帝號,稱“皇帝”。漢“獨尊儒術”,在“天人合一”的理論框架下,強調“天覆地載謂之天子”“天子爵稱也”(《白虎通·爵篇》),將皇帝的天命屬性和現實政治屬性完美結合在一起。自此,皇帝和天子成為帝王最通行的兩種稱呼。
前述“后”“帝”“王”“皇帝”“天子”等皆中國古代帝王之泛稱,若特指具體帝王,則主要又有謚號和廟號的不同。所謂廟號,指的是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源于商朝。廟號常用“祖”和“宗”字,開國皇帝一般稱“太祖”或“高祖”,繼任的皇帝一般稱“某宗”,如唐高祖、唐太宗。廟號追授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孔子家語·廟制》)的原則,唐以前不少帝王沒有廟號,比如西漢昭帝。唐以后,除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外,一般都有廟號。謚號則是對死去的帝王及妃嬪、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源于周朝。如周文王、漢武帝。中國古代帝王一般都有謚號。唐以前,帝王多稱謚號;唐以后,因謚號太過冗長,且以臣議君、以下議上,有礙皇權威儀,故多稱廟號。明清時,除明英宗有“正統”“天順”兩個年號,其余皇帝皆只有一個年號,故以年號代之。
不論謚號、廟號,都是帝王死后才有的稱謂。其生前之稱謂,除前述“皇帝”“天子”等泛稱外,具體又有自稱和他稱的區別。如商周時,帝王往往自稱“予(余)一人”(《禮記·曲禮》)。春秋后,多以“孤”“寡”“不”“朕”為名,然尚未成為帝王專稱。臣下敬稱其主曰“陛下”,意思是不敢直呼帝王,必先呼臺階下之侍者而告之。或稱“上”“今上”或“圣上”。秦確立皇帝制度后,“朕”成為皇帝專稱。
除了這些比較正規的稱謂,中國古代帝王也有一些別稱。如西漢稱“縣官”,東漢稱“國家”,晉稱“天”,劉宋稱“官”,唐人稱“大家”或“天家”,明代稱“萬歲爺”(死了的皇帝稱“老爺”),清代稱“滿柱”。“滿柱”,滿語意為“吉祥”“仁厚”的佛爺,后翻譯為“老佛爺”。這些別稱通常都是他稱。
二
“官家”也是皇帝的一種別稱。“官家”一詞,最早見《前漢紀·孝文皇帝紀》,但所指為朝廷或政府,非皇帝。《晉書·石季龍載記》載:后趙武帝石虎(字季龍)之子石邃,驕縱無道,與其父有隙,密謀殺之,“私謂常從無窮、長生、中庶子李顏等曰:‘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顏等伏不敢對”。此處“官家”即指皇帝石虎。宋齊梁陳以至隋唐五代,稱皇帝為“官家”仍時有記載,然不甚流行,且多為他稱。
宋朝,“官家”成為皇帝專稱。不僅臣民百姓,就連皇帝自己也稱“官家”。王鞏《聞見近錄》云:“先公三守平涼,召自許州,及對,英宗皇帝曰:‘端明舊德,不當更守邊,但顧在廷無如端明者,且為官家行,便當召還。’先公曰:‘陛下方即位,邊有警,豈臣避難之時?然陛下況官家自名,呼臣等以官,未正名分。’”王雖批評英宗自稱“官家”,與君臣大義不合,卻也反映出“官家”的流行程度。甚至各少數民族政權呈交宋朝正式的外交文書,也稱當時皇帝為“官家”。如仁宗皇二年占城國所進國書,其中云:“今年略有些小儀信,進上帝王,愿官家萬歲。”
“官家”的含義是什么?為何宋人熱衷“官家”這一稱呼?據文瑩《湘山野錄》載,宋真宗曾向侍讀學士李仲容問過這一問題。李氏引曹魏蔣濟《萬機論》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將“官家”與三皇五帝聯系起來,突出該稱謂的正統性和權威性,與秦始皇“皇帝”的解釋有異曲同工之妙。類似的記載還有不少,所涉人物不盡相同,釋義基本一致。王國維對這一說法頗不以為然,認為“官家”猶古稱“王家、公家”。(《東山雜記》)周一良引王利器《家人對文解》亦指出,家即人之意,此家、官家、大家即此人、官人和大人,古稱貴人為官,故官家即貴人,多指皇帝。(《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三國志札記》)
也有學者繞開文字訓詁,從皇權觀念和中樞權力演進的角度探討“官家”稱謂在宋朝流行的原因。如薛瑞兆《釋“官家”》、王育濟《“官家”與宋代皇權的理性定位》等。他們認為,唐末五代的動亂,猛烈地沖擊了天子的神圣地位,所謂“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宋朝建立后,重文輕武,與士大夫治天下,皇權行使大受掣肘。此外,宋雖文化昌盛、經濟繁榮,然于對外戰爭卻每多敗績,國家長期不能統一,甚至不惜割地賠款乃至自降身份為子侄、臣屬以求和,此種情形,與“天子”“皇帝”之內涵格不通,不得不另覓他詞,姑以“官家”掩其尷尬。不過,宋朝皇帝又不忍心皇權就此衰落,于是附會“官家”有崇高之義,“兼三(皇)五(帝)之德”。
宋朝乃是世俗化、平民化的時代。在商品經濟的刺激下,宋朝社會分工更加細致和職業化,出現許多世俗化或職業化的稱謂,如稱醫者為“醫家”、僧侶為“禪家”、詩人為“詩家”、酒保為“酒家”、田舍翁為“農家”等。“官家”不過是皇帝這一特殊職業的世俗化稱謂而已,故宋朝皇帝亦稱“朝家”“官里”等,這才是“官家”被宋人廣泛接受的真正原因。當然,也正是因為這種職業分工的潮流,“官家”最終成為宋朝皇帝的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