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冉
瓶花藝術是插花藝術的一部分,是中國古代文人雅趣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門藝術。伴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傳統美學的流行趨勢,現代瓶花藝術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文人即士大夫,包括士大夫和讀書人;文人群體,即是在特定環境空間和特定時間內,通過交游唱和等活動而產生聯系的人組成的群體,它是文人意識發展演變至相對成熟的產物,這些人在創作、思想、人格等方面相互影響。瓶花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參與感,文人可在其中進行各種可能的意象建構,呈現其獨特的藝術趣味和生活雅意。到了明代,瓶花的習俗傳遍了整個社會。這一時期的瓶花藝術不僅在插花技巧、花卉研究、花卉選材等方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形式美理論體系,而且在追求意境美方面也得到了相關文獻的支持。
文人瓶花的發展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不穩定的政局使文人在吟詠詩畫的同時,尋求精神寄托,癡迷于瓶花。晚唐盛行“花畫合一”或“書畫插花”地雅風。五代時期戰事頻繁,文人高士意圖避難或者隱居,文人瓶花藝術滋長。在宋代,文人和官僚喜歡風雅,文人瓶花藝術在追求情感表達的基礎上,也特別注重理性觀念的體現。瓶花的內涵表達比形式更重要,主要表現為作者的思想、理性觀念、哲學人生、人格魅力等。明代經濟的繁榮、良好的政治環境和文人美學的興起,促進了瓶花的發展和地位。
瓶花藝術的人格化特征,首先是來源于中國古人對于花的人格化的注重。文人詩人在創作中從不缺少花的形象,這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花一直作為文學藝術創作中的靈魂角色,文人用花來比喻自己的身世。花材在瓶花藝術中處于核心地位,也就擔負著表達文人群體的人生理想和信托的重要任務,不可避免地使插花藝術具有了人格化的特征。
經過前代的不斷累積,到了明代擬人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和習慣。與其說是花、瓶、瓶花藝術,不如說是人的外貌、品位和生活。瓶花的擬人化隨著我國古代文學發展歷程不斷完善,為古代美學增加了諸多審美意味。
明代的瓶花技藝已經相當成熟,相當于一門學科。作為插花者,創造一件瓶花藝術,既要具備完善的瓶花知識,還要有較高的藝術修養。瓶花的色彩搭配、器皿與材料的搭配、瓶花作品的欣賞與評價、審美趣味與哲學內涵等內容皆是插花者的靈魂設計。
《瓶花譜》中將花目分為“九品九命”,《瓶史》則以“美人喻”來品評花材優劣。其中包括作者本人主觀的喜好及文人群體對花材的統一認同,除了色彩,品種、寓意等也是品評優劣的重要元素。
1.喜淡雅
《瓶花譜》中的“九品九命”說來源于《花經》中所制定。真實的再現了明代對于花材的審美意趣,根據其排列的花材順序可清晰的分出文人群體在觀賞瓶花時的認同標準。
根據張謙德所著《瓶花譜》中所統計的50種花目中,按照九品九命順序作出一個花色分析。可看出明代瓶花藝術中花目色彩大致可分為紅、紫、白、綠、黃五種色彩傾向。在文人群體的排列分類中白色的占比最大且品類排名頗高。黃綠色等在花目中本不常見的色彩也在其中占據很大比例,顯示出一定的文人審美傾向??煽闯銎奉愝^高的花目色彩飽和度較低,明代文人的個性和審美取向較為樸素,瓶花的色彩搭配相對內斂??梢钥闯?,明清文人偏愛淡雅的色彩,可見花目的優劣與當時社會文人群體審美喜愛素雅有一定相關性。
2.重“品第”
我國傳統花材中有很多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和象征意義,也就是花材的人格化,重視“品第”。如,牡丹被認為是高貴的象征,是花中之王,也是我國國花。
袁宏道在《瓶史》中曾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取花如取友。即使缺少可用之花,寧可用竹枝柏枝,也不可亂插一氣??此坪萌〉玫幕ú膮s有著如此繁雜的品種區分,越是稀有的品種越得文人墨客喜愛。明代文人看似樸素的審美觀念其實是瓶花藝術發展至高峰后高度理論化系統化的審美認同。
明代文人瓶花藝術中花器的選擇也極為重要,花器的選擇,與花目的搭配與結合,影響整個瓶花作品的優劣。
1.春冬喜古銅
“嘗見江南人家所藏舊瓤,青翠入骨,砂斑侄起,可謂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窯,細媚滋潤,皆花之精舍也”。春季與冬季所選用的銅器在選擇上也有所偏好,明代文人群體在銅器的選擇上崇尚古雅,認為古銅器在地下的久遠貯藏中,被沁入土地的“氣”,用以養花,可以使得花朵的色澤更加鮮亮明媚。
2.夏秋喜名瓷
根據《瓶花譜》《瓶史》記載的瓷器可看出明代文人在對夏秋季節瓷器的精良選擇上是煞費苦心,所用開銷并不低于金銀等貴金屬器具。在瓷器的選擇上也能體會其文人審美意趣,色澤多為溫潤的青色,瓶型簡單大氣幾乎沒有紋飾,樸素清雅。
花目與花器間的色彩,花目與花目的色彩搭配并非要求兩色一致,而是要合適。
1.對比明確
對比色也就是明暗、色相上能夠明顯區分的色彩,對比色搭配易產生色彩強烈,對比鮮明,花姿花態更觸動人心的瓶花藝術作品。明清時期,關于花器、花料的色彩搭配有很多描寫。如在淺色花器中使用淺色花材進行創作,則平淡無奇;反之若在淺色花器中搭配鮮亮色彩的花材,能夠產生強烈、明快、生動的視覺效果。
2.調和協調
協調的調和色就是相同或者相近色相中不同明度的組合。即色相的主基調不變,改變整體色彩的明度、純度。組合將呈現出柔和、典雅、和諧的整體效果。將不同的花材進行組合,組合通常用來表示特殊的含義?;ɑ芘c材料的結合也強調了主枝與陪襯,即主客關系。插花要明確什么是主體,什么是客體,從而達到突出主體的目的,切不可喧賓奪主。
明代的社會色彩審美及造物觀具有明顯的“尚紅”觀念,尚紅,即崇尚紅色的觀念,這是由于明代的開國帝王明太祖極其崇尚紅色,朱元璋在早年參加紅巾軍,再加上姓氏的朱又有紅色的含義,故而對紅色有著強烈的喜好。
“明”是光亮的意思,是火,分開是日、月。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定國號為“明”即是“尚紅”的體現;再加上明朝起于南方,南方在“五色”秩序里代表的就是紅色,更加給大明朝添加了尚紅的理由。明代社會“尚紅”的造物觀念是自上而下的。
按南朝梁學者皇侃的說法中國傳統色彩等第論中,正色為尊,綠、紅、碧、紫、騮黃五方間色為卑。綠色在間色中地位最卑微、最庶民化。文人群體的色彩觀念受此影響,在魏晉時期,世事動蕩中文人士大夫寄情自然山水,放浪形骸,輕蔑皇權禮法,這使得原本卑賤的“綠”反而更得其好。文人群體的認同色彩觀具有典型的反正色思想,色彩喜愛較為質樸。對于正色文人群體更加偏愛青綠水墨色彩,花材及器物的選擇也更加素凈。
1.天然神韻的認知
在瓶花藝術中,文人瓶花藝術從發展根源處就與其他領域的瓶花藝術所區別,從對花目器具的選擇到插花時的搭配組合,自然美始終是最佳的藝術形式,淡雅的花色精致的器具,對瓶花作品的人格化情感寄托。在創作中,這種追求被融入到材料的選擇、造型設計和創意的營造中。文人瓶花以其獨特的形態魅力彰顯著文人群體的天然神韻的認知。
2.茗賞插畫的評價認同
瓶花評價維度分為文人自評,指文人個體對內群體的評價,文人群體通過瓶花藝術傳達人生信念和理想,在古代文人階層對花的迷戀一直在延續。文人個體對瓶花藝術的評價認同頗高。
而評價維度的他評,指個體知覺到的內群體的評價。擁有觀賞者是插花藝術能夠延續的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插花藝術的鑒賞意識發生了許多變化,先后有多種形式的賞花活動出現在我國瓶花藝術史上,是文人之間常見的活動。隨著瓶花人格化風靡,文人群體的壯大,瓶花藝術評價認同逐漸加深。
3.人格傳達的情感認同,
花的人格化描述手法對瓶花藝術的發展構成重要影響,為瓶花藝術發展史繪制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明代瓶花藝術中的擬人化愈發頻繁并且層級更高,許多文人視花為家客甚至親朋好友,從而產生了對花的迷戀。文人瓶花作為文人身份的標識加強了群體的認同感,在賞花時能體會創作者的審美意境,更是加深了對文人群體的歸屬感,產生人格傳達的情感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