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豐
孔子在倫理道德方面,以“仁”為核心,對“中庸”“義利”“忠恕”“孝悌”“智、仁、勇”“溫、良、恭、儉、讓”和“恭、寬、信、敏、慧”等方面的思想加以論述,建立了系統的倫理思想體系。其中,“忠恕”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忠恕”始見于《論語》。“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中國傳統的“忠恕”之道,即得名于此。按孔子的意思,忠恕同為“仁”的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所謂“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亦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要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別人事事行得通。所謂“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亦即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去。忠是積極的愛人,有所為;恕是消極地愛人,無所謂。忠與恕是相互補充的。
在儒家這里,“忠恕”之道所強調的是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由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發揚視人猶己的高度的同情心。
孔子“忠恕”思想所提倡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養,所遵從的氣節操守和道義擔當,所重申的做人原則和治世原則,所闡述的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對于調治時下社會、學校的人文環境和凈化人的心靈,都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意義。
1、仁愛精神。在儒家理論中,“仁”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和價值目標,是人生修養的極致,但同時又極為簡易平實,切實可行。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具備了善良、忠直、誠實的品質,并進而表現出惻隱、愛人之心,就會將別人的痛苦和歡樂視同己出,感同身受,從而在自己的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以仁愛之心去待人,這是孔子倡導的人際互動原則。秉持這一原則,意味著青少年在社會中作為行為主體,雙方都應以真誠和愛心,從而使互動行為表現出“誠”“信”“恭”“忠”的面貌。
2、理解精神。“忠恕”之道的著名命題是:“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所闡揚的理解精神,要求文明社會中人際交往必須具備一種推己及人的健康心態。如朱熹所言:“如不欲上之無禮于我,則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無禮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則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無不皆然,則身之所處,上下四旁、長短廣狹,彼此如一,而無不方矣。”(《大學章句》)這是對“忠恕”之道所蘊含的理解精神的最佳詮釋。它給我們一條超越狹隘自我感受和私利的途徑。引導青少年學會從對自己的心和情的體驗過渡到體貼對方的心情,從而改變青少年道德評價的雙重標準,擺正人己的位置。
3、寬容精神。“忠恕”之道所講的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也是要求凡是能與人為善,以理解、體諒、同情的心情,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所以在中國傳統道德中,“恕”和“寬”是聯系在一起的。寬恕、寬容乃是“忠恕”之道的一個重要內涵,所謂“寬恕”“寬容”作為一種道德精神就是指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有寬廣、豁達的胸懷,能平心容人,以直報怨,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種寬容的精神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厚德載物”的一貫精神,在處理人際關系上的具體體現,也是儒家“忠恕”之道的重要要求之一。推而廣之,它也應該成為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和諧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
4、自律精神。人在一定的環境熏陶之下成長,便會獲得一種“精神的力量”,這是人的心理、智慧、能力、意志、情感和理想、信念的綜合形成的一種力量。但是,外在條件的指導作用畢竟有限,在這個提高和完善青少年道德情操和個人修養的過程中,恰當而充分地肯定“忠恕”之道的道德自律觀,便顯得頗有必要。它的價值在于它更看重“自律”意味上的生命體驗,而非“他律”方式上的諄諄教誨。強調道德的升華和人格完善要通過內省與克己,通過刻苦的自身修養和磨煉才能實現。當然,今天提倡內省與克己,我們不會再以否定和克制人的合理欲望為準則,而是在充分肯定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基礎上,以終極關懷為目的,去追求通過省身律己的休養方式,自覺地進行精神的培養和塑造,以達到精神完善、情感升華、價值提升的境界。
綜上所述,“忠恕”之道可以引導青少年重建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關系,關注和構建人性化的生活實際,培養人文精神,它也正是人以及人類共同體需要的那種“覺解的智慧”和“倫理的智慧”,而此智慧是以實踐為前提、目的和歸宿的“實踐智慧”,從某種意義上說,“忠恕”之道是以社會生活為根基和條件的青少年道德建設的真正出路,也是擺脫道德“貧困”和“危機”的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