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
(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江蘇 淮安 223001)
學習興趣是對學習進行主動探索、求知以及實踐的積極情感態度,是求知動機與快樂情緒在學習上的體驗,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只有對某事物產生濃厚興趣,才會從內心真正地接納與探索,充分發揮個人創造性與主動性。對于剛剛踏入學習大門的一年級學生而言,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心理特點,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以實現最佳化的教學效果。
古人云:趣濃勞輕,樂學不疲。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動力,也是主動認知與掌握知識的強大動能。心理學指出:小學生質感知覺的情緒性比較明顯,心理認知處于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過渡階段,小學生只有帶著興趣學習,才能激發學習的動機與欲望,養成良好思維習慣,獲得較為理想的成績。與語文、繪畫等其他學科相比,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其具有嚴密邏輯性與高度抽象性,數學學科這種特征與小學一年級學生心理特征易形成現實矛盾,再加上小學一年級數學是數學基礎認知開端。因此在實際數學教學中,大部分一年級小學生對具有抽象屬性的數學不易感興趣,甚至有的小學生會對對數學感到焦慮與望而生畏,這無疑會大大削減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不利于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在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學習興趣,能夠讓小學生學習狀態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讓數學學習變成有趣的事情,并且有利于協助小學教師共建輕松愉快課堂環境,進而不斷提高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實效性,增強小學生頭腦思考自主性與自身數學意識,快速學習與掌握復雜深奧的數學技能與概念。
一年級數學教育內容具有科學性與系統性,要尊重幼兒對于數學知識的認知發展規律和理解能力個體差異,遵循數學知識邏輯性原則,通過多樣化教學模式與趣味性教學內容,讓小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學過程中理解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然而,由于部分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教育方法、內容選擇不當等問題,將數學教學局限于枯燥數字之中,進而壓抑了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一方面,教條和固化的教學內容。部分任課教師的數學教學內容缺乏創意與新意,無法為學生打造生動有趣情境,面對枯燥無趣的課堂與抽象難以理解的學習內容,小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另一方面,教育方法選擇不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任課教師應當充滿活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實踐以及創新過程,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形成數學思維。然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部分任課教師忽視了小學一年級學生幼兒的數學認知發展規律,尚未擺脫了傳統教學模式,讓數學學習變為了機械運算活動,導致小學生望“數”生厭。
(一)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引發學生興趣。數學存在生活一切之中,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而言,其對直觀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對陌生的事物就越容易產生畏懼。數學是比較抽象的學科,面對相對抽象的數字符號或列式,小學生容易因為不理解而不能探索與感知數學知識趣味性,進而喪失對數學學習的信心與樂趣。此外,小學生形成對數學形成感覺是需要時間的,僅僅依賴教材不利于理解的形成。因此,任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數學教育內容的生活性,用好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充分融合數學課后生活,精心設計具有生活氣息的生動學習情景,運用生活實踐引導學生參與數學知識形成過程,讓小學生明白數學不是枯燥乏味的一連串數字,而是能夠解決生活問題的系統科學,帶來生活中很多樂趣。讓小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接受、理解與認知數學知識的價值與意義,體驗數學學習樂趣,從而減少小學生對數學的距離感,讓小學生喜歡并會靈活運用數學,這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關鍵一步。
(二)利用教具設置數學游戲活動。一年級小學生思維處于以具象為主的年齡階段,普遍具有較強的聯想力和好奇心,愛玩游戲、好動好奇是這個年齡階段學生的行為特征與天性。利用形象實物幫助小學生構建直觀印象,打造娛樂性與趣味性的游戲教學活動,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與鞏固,實現寓教于樂的作用,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與好奇心,培養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因此,任課教師應當結合兒童學習發展規律,立足小學生心理特點,利用數學教具創設動手操作體驗情境,組織兼具教育性與趣味性的游戲活動,以此減少數學學習的枯燥性和乏味性,將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有效激發。比如說,在認知長方形與正方形過程中,可以利用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具幫助學生建立具體直觀的實物印象,并讓小學生立足于教具印象將這兩種圖形繪制出來,讓學生通過實實在在的參與過程,發現數學魅力并產生學習興趣。
培養數學學習興趣,對于小學一年級教學與學生是至關重要的,有助于提升小學數學課堂實效性,促進學生數學知識、素質全面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探索與創新培養學習興趣的路徑與方法,通過精心設計與巧妙安排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讓小學生發現數學的藝術魅力與產生濃厚學習興趣,形成教得生動有效、學得活潑主動的良好小學數學教學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