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文 牛麗文
(1.河北工程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2.河北工程大學管理工程與商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質量求生存”已經成為每個高校的必然選擇。眾所周知,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與高校的教學質量密切相關,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建立高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平臺非常有必要。就目前而言,我國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系統,通過客觀的評價將教師的行為規范化,改善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監察教育教學動態,構建更高效的課堂秩序,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如何全面、客觀、科學評價教學質量,打造有特色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系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也是本文的撰寫初衷。
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就是從事教育教學活動,而從事這些活動必然要有評價。一個科學有效的評價系統會降低教學管理部門的管理成本和壓力;促進絕大多數教師采用體驗式、互動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促進絕大多數學生客觀認識自我,積極主動地發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和新課程的逐步推進,迫切需要構建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利于加強教師職業規范的綜合評價系統。一般的評價方式是學生聽完課以后,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分,學生在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中占據了主體地位。這種形式既能反映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程度,還能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高校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平臺,有助于高校建立高質量的教師團隊,幫助教師尋找更適合的授課方式,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高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系統的建設對高校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構建高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系統是為了科學指導教師開展工作,讓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所以在構建該系統時必須遵循以下三個原則:1.全方位多層次原則。每個人處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事物特征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中,除了評價教師的課堂效果,課下的很多因素也影響著教師的工作質量。評價需要從開課到結課進行全過程考核,從課上時間擴展到課外時間,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意見進行多方位評價,這樣才能使最終的評價結果更具真實性。2.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有很多,在評價過程中需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綜合考慮影響結果。3.堅持公平公正原則。教學質量綜合評價體系首先要符合高等教育教學規律,與教學過程的實際情況相一致。在此基礎上再精心設計每一個評價指標,遵循教學規律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公平公正。
教師的教學過程要力求創新,給予學生最好的課堂體驗。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主要是輔導學生進行學習。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有很多,來自教師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教師的表達能力、教師上課使用的技巧、教師的工作態度、傳授給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是否參加教學建設或教學改革的經歷、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等。這些內容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非常大的影響。除此之外,學生對教學質量的影響也非常大,如學生在學習時不主動,對學習不感興趣,那么教師的教學質量就會降低,課堂效果也無法提高。所以在教學質量評價中,一定要找準評價觀測的點,這樣才能把教學質量評價的價值體現出來。
根據學生學習內容的不同,教師傳授知識的方式要有所調整,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不僅要體現主體評價的價值,還要體現教師真正的教學水平與學生的學習狀態。評價的主體不同,教師質量評價指標也不同。如果是學生評價,那么就要從教師授課的課堂效果、教師能否熟練地講課、教師是否充分備課等方面進行;如果是教師之間相互評價,就要從教師是否服從學校教學安排、有沒有主動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是否積極參加學生教材的編寫等方面進行。只有這樣多方面多指標進行評價,得出來的評價結果才能更準確。
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質量是最直觀的感受者,課堂上的教學情況和教師使用的教學方式是否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能最清晰的感受出來。由學生參與到教學質量綜合評價中最能體現教師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系統可通過建立校園內部學生評價網站來進行。由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以學生個人角度來評判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雖然有一些個人色彩,如學生在打分時針對喜歡的教師打高分,對不喜歡的科目或者教師打低分,但是這更能直觀反映學生更喜歡的教師授課方式,同時也能判斷學生是否認真學習。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最先考慮的不僅是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是課堂上教師授課是否有趣、能否提起學生學習興趣、能否把枯燥的知識理論講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在課程結束后由學生填寫授課評價,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相應的打分,這是學生參與評價的最基本方式。一個學生的評價可能不太客觀參考價值不大,教學質量的評分可能會出現些許偏差,但是所有學生都進行評價,最終的評價結果會比較真實和客觀。
教師通過自評和同行互評的方式,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汲取其他教師教學所長,形成相互學習不斷提高的氛圍,因此,教師自評和同行互評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高校各系(部)是由學科方向相同、專業方向一致的教師成立的教研團隊,各系(部)教師通過定期開展的教研活動,相互切磋教學經驗、分析課程難點、探討專業方向。評價指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師講課的效果、教師授課的方式、教師個人的綜合職業能力、是否建立系統化的學習體系等。每學期開學初,各系(部)為教師具體制定教學計劃、教學目標;學期末,各系(部)觀察教師目標的達成度、隨訪學生教學的真實體驗,鼓勵教師自我總結發現不足,制定改善計劃。所以同行教師比較了解專業、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同行互評在教學質量綜合評價中的分量比較重,互評的作用能最大化的發揮出來。
高校教師在為國家培養專業人才,為學生傳播知識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體現在課堂上學生是否積極回答問題、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進行思考。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及創新創業活動。
高校教學管理部門的專業人士比較多,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更具權威性。教學管理部門對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除了從學生的學習狀態觀察,還應該從教師工作態度進行評價,如教師是否對學生負責任、教師的職業素養、教師的業績職責等評價指標。把這些內容進行綜合考慮并進行量化打分,以保證最終評價分數的公平公正及合理性。
高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不同于其他工作,需要全面、客觀、科學、高效,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教師要無愧于“園丁”這個稱謂,無愧于蠟燭成灰淚始干這份職業帶來的使命感;學生要成長成才,學有所用。因此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工作,不僅是簡單的數字問題,更需要多視角、多層面去考慮,站在國家未來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針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首先要公平公正,這樣才能體現出評價的價值;其次要保證從多角度進行評價,使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更加全面;最后的評價方式,需要由多個主體展開評價,高校管理部門、教師自評和同行互評、學生評價都參與進來,才能得出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