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紹望
(貴州省旅游學校,貴州 貴陽 551400)
中職導游專業課程改革是一項艱巨和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付出艱辛的勞動,不可能一蹴而就。
通過近年推行的“三教”改革,特別是課程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進,但是,課程改革不能簡單理解為為示范校建設才進行,而應該立足于學校今后更長遠的發展,再說很多年輕的學校,課程改革的深度還不夠,課程內容以學科知識為主體、課程實施以傳統課堂為中心、課程環境以學校教室背景、課程評價以知識記憶為主導、實踐與理論割裂、學校與企業相脫離等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做中學,學中做”,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它對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廣大中職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教學在一線的教師更新教育觀念、轉變角色意識、提高教學質量產生了深遠的、積極的影響。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改革中對“做中學,學中做”的認識卻又出現理解上新的偏差,具體為以下幾方面。
教學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學生、教學材料共同構成教學場景。在其他教學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教師參與度和參與質量,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的質量。因此,強調做中學、學中做,表明了教師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學生,要多為學生著想,但并非一切由學生完全自主、自由學習。事實上,“做中學,學中做”對教師能力的要求更高了,老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專業技能,才能勝任中職教育教學的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學生是一個自由的獨立的人。任何時候他都需要而且應該擁有屬于他們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的思想、自主的時間、自由的空間。事實上,“做中學,學中做”對學生也有一定的限制,學生做什么、怎么做其實是由老師事先設計好的,仍然沒有跨越老師的課程設計。長期以來中國的家庭教育,特別是獨生子女教育都是以家長包辦過多而成為特色。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愛”讓學生很難在老師指導下較獨立的去學習。
從表面上看,它體現了中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思想。但是,在很多職業學校實訓設備少、條件差,班級學生人數多,就具體的一堂課的教學而言,不是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動手的機會,也不是所有學生都同一時間達到要求,會影響多數學生的學習進度。事實上,“做中學,學中做”不一定能夠解決中職教育中的所有教學問題,改革也不說改就改,必須考慮具備了實訓設備等條件,才能考慮新的課程改革。
中職導游專業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中職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適應中職學生的個性特點。特別是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必須圍繞著學生學習技能、掌握技能開展。問題是中職教育改革不能僅從課本上去變化,應該考慮一所中職學校整體改革上的變化,甚至從教育管理機制上去改革,才有可能真正看到課程改革的效果。本人從事中職教育近二十年,特別是中職教學應該更早、更徹底的進行課程改革,從課程改革之初到現在確實讓自己受益匪淺,通過再思考后的具體對策有以下幾方面。
對于從事中職教育的我來說,課程改革的推進首先改變了我原來觀念上一些誤區,擺脫了對中職教育本質規律認識不足的情況,結束對中職教育理論知識作用理解的片面性。而不少專業教師并不清楚技能型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要求,總認為專業理論知識對學生未來就業和發展的意義重大,始終跳不出重理論教學的束縛,不愿意摒棄一些不必要的的理論知識,也總認為理論知識純粹不學,實際中是用不上的等。這樣客觀上又不利于學生進入社會后在激烈的競爭中沒有優勢。
目前,中職學校教師來源基本上是高等院校畢業后到中職學校當教師,縱觀全省乃至全國的職業學校,有企業實踐經驗的技術技能人才在中職學校教師中的比例很低。從高校畢業直接進入職業學校的教師的專業知識比較系統全面,也具備基本的師德規范及教學能力。但是,他們最大的、最致命的不足是缺乏實踐操作能力、專業技術開發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和企業工作經歷。
課程改革重在實踐與操作,要求教學活動按照工作結構設計課程結構,按照工作項目設計課程內容,按照工作過程設計課程流程,更多地采用學做一體的項目課程來實施,小班化、分組式教學組織形式成為教學活動的基本要求,這必須有相應的場地和設備與之適應。
總的來說,中職教學的改革必須向更廣領域深入,這已是中職學校加快發展中迫在眉睫的需要。特別是中職中學生實際情況較差,不改革基本不能滿足中職學生對技能的需求和自身發展的需要。所以,導游專業課程改革非常重要,盡管任重道遠,但必須始終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