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玲玲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汽車工程系,遼寧 沈陽 110122)
由于產業結構的轉型,職業院校的就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社會的需求不再是簡單的勞動力,而是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出臺,正契合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要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要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如果職業教育保持原來的教育模式或教學方式,一定培養不出新時期的符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就意味著,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是勢在必行的,但教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教學診斷的基礎上做的改進與革新,所以教學診斷與改革是職業院校發展的必須。由于職業院校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所以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革工作是宏觀教學診斷與改革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必須清晰課堂教學的現狀,并建立完善的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革機制,才能持續不斷的提升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筆者與教師和學生的探討發現,很多學生對課堂學習重視度不夠,他們認為職業院校主要培養的是技能、動手能力更重要,理論不重要;有個別學生覺得自己以后不從事本專業相關行業,所以也不想學習;還有一種現象是學生單純的厭惡學習,不想學習。意識決定形態,所以學習效果自然不好。
上課之前,老師們都認真備課,上課認認真真的講解,但學生的聽課效果卻不好。比如很多學生上課不認真,總是存在一些學生上課玩手機、睡覺、聊天等情況,教師一再督促,甚至采取上課統一收手機的方法,但現實依然是老師在講臺上認認真真的講,與老師互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學生很少,課堂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氛圍似乎沒有什么改變。
全面完善的教學診斷體系是客觀評價教學效果的保證,現階段來看,職業院校的課堂教學效果大多按照學生的出勤情況、學生的考試成績等來判斷,期末的考試成績起決定性作用,這不能夠全面的體現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需要建立全面的課堂教學診斷體系,以更客觀的對教學效果進行診斷,才能明確教學改革的方向。
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革工作應該持續化常態化的進行,目標是任課老師自己能夠做到不斷對自己的課堂進行診斷后加以改進。現在大部分職業院校的情況是學校其中或者期末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進行評價,很多教師是被動的完成任務,缺乏內心的推動力,所以效果差強人意。
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理論是實踐的基礎“,這也是“課程思政”的一部分。理論可以指導動手實踐,并且在出問題的時候能夠按照理論迅速找出問題所在。所以學生必須重視課堂的理論學習,理解理論學習的重要意義。教師可以發揮“榜樣的力量”,用學生學長學姐們的成功案例引導學生重視理論學習,激起學生的內驅力。
現在教師面臨的學生是“00”左右的學生,他們大都善于溝通、思維活躍,喜歡接觸新鮮事物。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必須進行教學活動環節的合理設計,使學生不斷參與教學活動、緊跟教學活動流程。教師也應該學習和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契合學生的特點,找到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當然,教師做到這些的前提除了自身的內在驅動力和自學能力,更需要院校的支持和鼓勵,院校要多讓教師參加教學設計和提升教學能力的培訓,這樣教師在診斷出教學效果的問題時,才能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有方法的進行教學改革。
全面的多方位的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革依托海量的數據信息的收集,然后對照課程制定的標準對數據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以發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的解決問題。信息的收集需要完善的信息化平臺,而完成這項工作需要專業的大數據人才。[1]課堂教學的診斷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包括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堂活動參與情況、活動的參與質量、學生的自我評價、生與生之間的互評、學生的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評價等等,建立健全的信息化課堂教學診斷體系,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提和基礎。
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革工作是需要持續進行、常態進行的,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質量。而持續化常態化的教學診斷與改革的主體是授課教師,所以必須提升教師做這項工作的內驅力和執行力,建立完善的宣傳與激勵機制,最終使教師愿意進行教學診斷與改革工作、樂于進行教學診斷與改革工作、善于進行教學診斷與改革工作。
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革工作是一項持續性的常態化的工作,職業院校教師必須借助信息化平臺不斷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診斷與改革,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管理部門、系部、專業教師要多方參與,必須加大對教師進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信息化平臺使用、“課程思政”等相關內容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