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玉林市福綿區石初中,廣西 玉林 537033)
初中數學探究性學習,就是根據初中生的年齡及可塑性強的特征出發,從本學科知識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探究主題,在教學中預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探究的情境,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讓學生主動地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教學思維活動。老師要適時地鼓勵和表揚學生的突出表現,唯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效果才能得到檢驗,學生的主體性、自覺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展現。
從心理學的認知角度來看,學習數學一般分三個層次:一個是數學概念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內涵,弄清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二個是數學命題的學習,學習數學命題,要弄清發現命題的過程,重視命題的推導或證明;三個是怎樣解決數學問題的學習,初中數學是一個整體,初一數學知識點比較多,但比較簡單,一般都容易直接看得出來,問題好解決;進入初二、初三后,隨著知識的深入,難度的加深,問題就出來。數學探究性學習,主要是第三個層次意義上的學習,著重在于發揮學生怎樣用數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數學探究性學習的意義所在,“解決問題”是數學探究性學習的目的,我們將打破以問題為起點,以結論為終點,“問題、解答、結論”的這種舊的封閉的教學形式,構建一個新的“問題、探究、解答、結論、問題、探究”的延伸式的教學形式,打破了舊有的,封閉的思維習慣,打開了課堂向實踐延伸,向社會延伸,向發散性思維延伸的開放式的教學形式。毫無疑問,中學數學如果采用問題、解答、結論的模式進行教學,很容易回到“問題、解答、結論”的封閉式的模式之中,學生的保守意識,按部就班式的學習心理,不利于培養創新式的人才,如果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認真貫徹數學“探究性學習”的思想,就能構建起“問題—探究—解答—結論—問題—探究—”的開放式教學,健全學生開放式的心理基礎,為培養創新型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立足課堂,講究課堂效率,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參與到學習中去,在目前的教育中,課堂仍是主要陣地,所以,怎樣發掘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推測能力,理解計算能力等,就是最能體現教師的教學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關系到一堂課的成功與失敗。探究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不斷提出設想,驗證設想,修正和發展設想的過程。探索規律的形式是多樣的,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去發掘,通過反復實踐才能有所得和體會。
(二)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展現學生成功的范例,還應展現失敗和挫折,讓學生了解探索的艱辛。學生在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中,一個抽象的數學問題會直觀地展現于眼前,而不是憑空地,無緣無故地蹦出的一只鴿子。該讓學生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要大膽放手讓他們去做,雖然學生們有時候是那么幼稚,難免會走許多彎曲的小路,沒有遇過挫折的學生是不會堅強起來的,只有品嘗到成功與失敗,在波浪中前進,才能面對各種挑戰,讓學生經過挫折和成功的磨練,才能堅強的成長起來,這是學生探索學習的寶貴財富。
我們知道,數學起源于生產活動,生產活動又反過來促進數學不斷地發展。只有讓學生多接觸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樂趣,會更加充滿熱情地去主動進行數學學習的活動。如學習完一元一次不等式后,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某校在國慶節期間組織學生去參觀某大型的書畫、科普展覽,門票收費為,一種是教師全免,其余學生可享受半價優惠,另一種為帶隊教師和所有學生均按全票價的7 折優惠,全票價為30 元,(1),若有100 名學生,選擇哪一種門票更合適?(2)若有X 名學生,選擇哪一種更優惠?試舉例說明。這一教學情景的設計,學生既鞏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和方程的知識,又受到了優化思想的陶熏,體驗了數學對生活的價值,增強了學生對數學探究的興趣。
在學完某一章節后,教師們都會和學生進行一個系統的復習,首先梳理出本章節的概念、定理,公式,把知識進行系統的歸類,分清那些是重點,難點為,再按部就班講解,讓學生一看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讓學生檢完的結果,這樣很不好,這種方式只會助長學生的依懶性,要讓學生學有所得,必需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本章節的知識整理出來,讓學生用不同的形式總結所學的知識,如:①可以是思維導圖的形式,這類小結條理清楚,這樣的小結的學生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強,利于學生再復習②錯題類小結,之所以成為錯題,就是由學生的思維習慣使然,麻痺大意造成,并不是不懂,這類小結最為重要,通過這樣反復檢驗,會達到鞏固知識,不再累犯同樣的錯誤。③感想式小結,這類小結總結了自己在學習,解題中的得失,成功與失敗的感想,就是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技巧是否正確,這種小結最重要,是一個學生學習是否成功的關鍵。所以,要學好某一學科,要經過自己的多種方法獲得的,印象才深,理解最透。
中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機制,如果運用得當,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嚴謹的思維能力,起到培養學生勤于動腦,動手,動口和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善于分析、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及社會溝通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自信,在探索中塑造自己的人格,在創新中發現自我,確實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一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