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第一中學,江西 九江 332300)
引言:新課標中強調了美術課程開展的重要意義后,美術學科這個一直以來被認為不是很重要的科學,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在這個強調人文關懷的時代,學習中也強調滿足學生想要滿足對于美的需求的強烈愿望,同時,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的重要媒介,美術課堂也成了宣揚、學習、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因此,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審美需求,引入并應用適宜的傳統文化內容,以促進美術課程的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本文從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出發,結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對傳統文化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的策略提出幾點建議,以期對高中美術教學實踐發展有所助益。下面是一些具體操作。
高中作為一個特殊的階段,此時學生正面臨高考,升學、考試的壓力都十分的大,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繃的狀態,活動范圍較小,可接觸新事物也較少,生活相對單調,往往沒有什么消遣方式,而美術作為藝術學科,其包括了欣賞、繪畫、電腦繪圖以及攝影等多項內容,可與起到放松精神的作用,改變他們知識面難以擴展、生活單調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習成績的提升。而美術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建立起正確的審美觀。作為高中美術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來輔助正確審美觀的樹立。
例如,可以讓學生以發現“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為主題去尋找生活中的美術作品,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攝影作品,還可以是手工藝作品等等,并對這些作品所蘊含的傳統元素進行了解,像是家里作為掛飾的中國結代表了團結幸福,多用作親朋饋贈禮品或者自身攜帶,源于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后發展至漢朝,用于儀禮記事,最終演變至今,包括雙錢結、萬字結、雙聯結等多種形式。再比如,一些唐裝上的如意紋,佛八寶之一,原用于“爪仗”,即癢癢撓,“如意”之意就取自“爪仗”的自用方便、無需求人、可如人意,包括了“如意云紋”、“如意云頭紋”等,常與瓶、戟、磐、牡丹等組成吉慶如意之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常用的圖案。通過對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進行發現,體會其蘊含的情感,加深了解的同時,不自覺就完成了對審美意識的培養。與此同時,學生不僅在這個主題活動中得到審美的提升,學生緊張壓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也得到了緩解。
由于國內外文化發展、社會狀態、國家形式的不同,由文化產生的繪畫作品也有所不同,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抽樣流派的繪畫作品,國內外就有所不同,我們高中美術教師可以通過兩方對比,加強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
相對比國外的《吶喊》、《向日葵》等抽象派作品,中國傳統繪畫抽象藝術主要以筆墨、色彩和線條三者的抽象性為主要表現形式。融合了中國傳統書法藝術造型與畫家思想,著重強調的是畫家氣韻的一種展現。色彩方面的選取也有獨特之處,多采用青、白、紅、黃、黑五色,取五行太極之意。同時,受古代天地人合一思想的影響,我國繪畫作品強調通過簡約的線條,以抽象形式表現具體事物,注重表現“意蘊”而非“形似”。同一種事物基于繪畫者主觀觀念不同,抽象出來的符號化表達也不同。例如宋朝時期的畫家李公麟創立白描法所繪制的《五馬圖》和徐悲鴻的《八駿圖》,都是使用簡單的墨色線條,將事物的本相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來,正是由于傳統文化意蘊的加入,才引發我們在繪畫作品欣賞上感受到的情感和節奏上的呼應。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導向,加入一些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如書法、繪畫、陶藝等等,讓學生可以在動手操作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具象形式表達,強化傳統文化的學習動機,還可以給學生一些古代文字、繪畫作品讓他們去模仿,體會其畫中、字中的風骨;還可以找出不同年代的服飾圖片,讓他們對照圖片給自己做一身傳統服裝,都可以實現從美術教材內容出發,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自覺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讓學生在欣賞中潛移默化完成課程目標,課程設計的多元性是我們老師必須注意的,拓寬學生對傳統文化多方位、多角度的欣賞,是十分重要的。
綜上所述,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利于促進學生的拓寬美術文化學習視野,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教師可以通過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對比深入分析中國傳統美術文化的表現形式和特點提升動手能力,去彰顯中國傳統美術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