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內蒙古 通遼 028000)
撤點并校中的“點”指“教學點”,即四年級以下,多設在人口較少偏遠貧困的村寨。“校”指“完全小學”即一到(五)六年級。撤點并校是把教學點撤了,將幾個學校并成一個中心校。在政策落實的過程中,由于許多地方教育部門處理不當,造成了一系列不良的社會影響。鄉村學生大量地涌入城鎮中心校,成為寄宿生,中心校難以緩解學生潮;學生年齡小,生活自理能力有限,親情缺失;走讀學生大量增加,校車安全等因素令人擔憂;大多數的鄉村學校在撤并之后,被挪作他用損害了學校教化民風的社會功能。
黃宗羲是我國明清之際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史學家,與顧炎武、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民主主義啟蒙思想家。他博學多識,撰寫了大量的學術著作,其中與教育相關的篇章主要有《明夷待訪錄》中的《學校》、《廣師說》等。黃宗羲的教育主張具有近代化的民主色彩。
我國歷代學校都是重要的思想文化傳播機構。學校藏書閣中的文獻是文化知識傳播的靜態的基礎。教師和學生是動態的文化傳播的主體。在鄉村,教師是知識權威,承擔著教化影響社會民風的使命。撤點并校后,許多不符合要求的鄉村教師離開了原有學校,有的甚至被迫放棄教師職業,他們作為當地的文化傳承者的身份就此中止。
黃宗羲主張教師的選聘除了要考慮教師的專業素養,即“名儒”,更重要的還應該進行“郡縣公議”。撤點并校之后,受到政策影響的教師們成為了弱者,鄉村學生大規模的進入城鎮學校,具有豐富鄉村教學經驗的教師更能夠在心理上理解、關懷和引導他們,這對于來到陌生環境的鄉村學生而言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師的選用上,應該充分的考慮到鄉村學生的意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謝事者,皆可當其任,不拘已仕未仕也。”教師的選用不應拘泥于為師之前,只要愿意從教,符合條件,且通過“郡縣公議”即可從教。許多鄉村教師因學歷低、專業基礎知識薄弱等方面較差,被中心校拒之門外或受輕視。中心校在選任教師時,不能忽視鄉村教師長期以來扎根基層、肯于吃苦、樂于奉獻的高尚職業精神。
黃宗羲重視發揮學校的社會效應。他指出:“學校,所以養士也。……蓋使朝廷之上,閭閻之細,漸摩濡染,莫不有詩書寬大之氣……而公其非是于學校。”主張擴大學校功能,把學校看作是指導政治、引導輿論、弘揚社會風氣的場所。
黃宗羲所處的時代,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八股取士、文字獄束縛了師生的思維,使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長此以往,學校連最初的育人功能都喪失了,何談為社會營造良好風氣?他所倡導的教育是一種社會大教育。“學宮以外,凡在城在野寺觀庵堂,大者改為書院,經師領之……”學校組織應是靈活的。撤掉的學校被挪用,嚴重破壞了當地的教育文化環境,弱化了鄉村學校組織對世風教化的社會功能。黃宗羲構想的學校,能廣泛傳播知識、教育人才。無論學生所學還是教師所教都不能限于書本,要心系社會、提倡實學、主張經世致用,將學校建設成能夠進行政策咨議和宣傳社會正義的平臺,使之成為“朝廷之上”和“閭閻之細”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