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醫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國內“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 年11 月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高校思政教學過程中,利用“互聯網+”積極主動與思政教學改革相融合,促進高校思政教學模式、內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適應當前階段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推動高校刑法教學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提升刑法教學的實際效果。
沖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提高學習效率,是“互聯網+”教學的最大優勢。以“互聯網+教育”為基礎,實現在線教學、聽課學習、作業考試、答疑互動、輔導提升、教學演示、全程跟蹤和數據統計等功能。目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采用MOOC 教學,在線課程教學模式,讓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并且答疑互動,充分發揮學生自由時間,不限于課堂,使得時間利用最大化。
“互聯網+”模式,應用了簡單的個性化教育,使學生通過網絡課程的學習,來達到對學生的一個綜合調查的目的,從而教師在課堂講解的時候,可以從后臺了解學生學習情況采取針對式教學。比如高職院校在上《刑法教學》課程,為學生開設了一門在線課程,既滿足學生課后學習需求,又能滿足學生掙學分需求。而且教師可以通過綜合查閱學生在線評分,了解整門課程學生學習情況以及難易知識點,實行針對式教學。能夠大量節約課堂講解時間,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總結學習,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目前高職院校實行了在線課堂教學模式,在會計類課程,不僅限于課堂教學,已經將在線課程模式應用于刑法教學課程,有MOOC、在線開放課程、藍墨云,多種學習模式供學生自主學習,不再限于傳統的面授教學模式,在課堂上不了解知識的學生也可以選擇相應的網絡課程,補充課后學習。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接觸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與此同時,高校大學生通常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在民族、文化、生活習慣、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區別,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決定了價值觀念的差異。傳統的思政課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重整體、輕個體”“重形式、輕實效”。在“互聯網+”時代,教育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課堂教育、專題講座、學校報告會等,群體教育目的明確,可操作性強。大課堂群體教育模式的優點不再明顯,其教育方式以理論為主,缺乏實踐操作,不少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個體教育突出引導和滲透的作用,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實際活動中,容易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個體教育模式更容易被人接受,更能體現人性化的優勢。
在“互聯網+”背景下,微博、微信、今日頭條成為眾多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將新媒體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在豐富大學生業余生活的同時引導他們的價值取向。新媒體方便大學生及時了解國內外最新信息,這些信息會對他們的思想行為和政治方向產生深遠影響。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手機閱讀”“博客比賽”,倡導中華民族傳統的歷史文化知識,挖掘歷史上名人的先進事跡,弘揚當代社會價值觀念,培養大學生形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品質。新媒體作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重要組成部分,要切實體現其滲透性的作用,將思政教育合理地融入其中,利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多個維度增強思政教育宣傳,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形成正確的導向。
素質教育改革下,教師作為教學主導,是互聯網時代刑法教學發展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其專業化水平建設與提升至關重要。對此,相關院校應深度了解師資在整個教學發展戰略布控中的價值,結合實際情況,全方位解析互聯網發起的挑戰,精準把握機遇,合理定位教師職能及要求,促動他們專業化提升,使之為刑法教學優化做更大貢獻。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學校應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開展多樣化培訓教研活動,樹立教師正確的互聯網認知,了解由其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充分肯定傳統課堂教學的價值,促動其與互聯網教學的有效結合。
如今,基于大數據技術,資源共享已然成為互聯網時代的重要趨勢,對教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現階段而言,互聯網+教學只是實現了形式上的變化,由線下轉由線上,為學生提供了隨時隨地的服務支持,但相比之下授課內容組成并未有明顯變化。既往的教學實踐經驗表明,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很難完成所有刑法知識的講授,部分教師會根據公安實戰工作的特點進行挑戰,強調應用性而忽視理論性。而刑法知識構成的綜合廣泛性、時效性決定了該類舉措的不足。為進一步提升人才培育實效,突出課堂教學價值,教師應深度研析教材,善于總結其中的重難點,并收集與之相關的網絡素材,制作“微課程”,通過知識遷移,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可能關聯到更多知識。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上,要充分立足時代發展背景,把握機遇,同時合理進行挑戰的應對,積極進行教學模式的轉變、實現教學內容的豐富,并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通過這種方式,有助于更好提升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