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西江中學,遼寧 本溪 117200)
與其被動接受老師灌輸?shù)闹R,不如主動探索數(shù)學世界的奧秘,暢享數(shù)學的魅力。加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勝過許多種教學方法帶來的效果,既能夠有效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又能夠提高教學效率。那么,針對初中數(shù)學教學,具體該如何加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呢?
課堂教學是由一個接一個的問題連綴而成的,因此問題的設計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有效的問題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的思路向著我們想要的方向走,所以說把握問題設計是十分必要的,這要求我們做到:首先,精心備課,包括備問題。課堂上的提問從不是漫不經心的,什么時候提什么問題都應該心中有數(shù);其次,保證問題難度在學生的可接受范圍之內,讓學生通過思考或小組合作的努力可以解決問題,這樣的提問才具有挑戰(zhàn)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最后,問題數(shù)量要適中,也就是說每個問題提出后,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切忌照本宣科地逐一拋出問題,不管學生是否思考出結果就進行到下一個問題,使提問流于形式,雖進度跟上了,但效果卻不明顯。毫不夸張地說,從課堂提問中可以檢驗教師的思考力,更將影響到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
例如,在講授《軸對稱》這節(jié)課時,我沒有直接給出軸對稱的定義,而是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些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京劇臉譜、天安門、蝴蝶......瀏覽過后,引導學生找出他們的共同點,并讓學生試著概括出軸對稱的定義。這樣的導入設計對學生而言極具吸引力,在課件形成的視覺沖擊過后,迫不及待地說出自己對于軸對稱的理解。這樣一來,這節(jié)課的知識完全來源于學生自己的主動探索,而非教師灌輸,學生接受起來更加容易,并且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jù)絕對的主導地位,滔滔不絕地將知識一股腦兒地灌輸給學生,全然不顧學生是否已經處于飽和狀態(tài),更遑論對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了。教師講得太多,會剝奪學生的思考權利,這種先入為主的授課模式更不利于學生的個人發(fā)展。所以說,加強學生探究意識,要從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做起。第一,教師要及時轉變觀念,提高自身認識,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只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第二,課堂上盡量少講,所謂的課堂高效不是講得越多越快就越好,因為衡量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檢驗學生接受到了什么程度,只有做到心中有學生,持續(xù)地關注學生才不會本末倒置;第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充分的空間。在教學設計中,多體現(xiàn)關于學生思辨的時間,當學生獨辟蹊徑時及時鼓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相似三角形的性質》這節(jié)課是建立在上節(jié)《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礎之上的,為了講授新課時實現(xiàn)無縫對接,有必要對上節(jié)課的知識進行簡單的復習。復習的過程以學生為主,教師提問為輔,引導學生在提示下回顧知識,為這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只有遵循知識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內部邏輯,才能掌握得更加扎實。
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集體的智慧則是無窮的。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競賽活動,會激勵學生間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風氣,同時也會使小組內部更加團結,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這需要我們做到:首先,科學合理地劃分小組,秉著“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依據(jù)學生的數(shù)學成績、興趣程度、性格特點等多重因素將學生劃分為人數(shù)相等、實力相當?shù)男〗M,既保證舉行比賽時的公平合理,又保證小組內部成員的百花齊放;其次,教師要起到基本的引導作用,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巡視,出現(xiàn)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及時處理;最后,悉心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結束后及時進行總結,做到句句有回應、事事有著落。
例如,在講授《用坐標表示平移》這節(jié)課時,我設計了以小組為單位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要求學生按照題目要求嘗試用坐標表示平移,并記錄下相應的坐標,小組間交流分享成果。
結束語:總而言之,加強學生的探究意識不僅會將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由“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以更加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投入到數(shù)學學習之中,而且將有利于實現(xiàn)“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為學生今后的數(shù)學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從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帶領學生體驗到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