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泗溪鎮第二小學,浙江 溫州 325500)
小學時期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和道德修養培育的重要時期,小學德育教育的開展需要以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作為基礎,德育教育的開展并不是強迫學生去做,也不是依靠課本內容的說教去要求學生執行,而是需要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不斷滲透,從而由內而外的促進德育意識和思想的形成。因此,家長和學校需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德育氛圍,從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的創設做起,通過言傳與身教,促進小學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
例如,學校可以校園內樹立一些德育教育的提示和標語,利用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卡通形象和符合小學生理解能力的語言,將一些日常行為規范展示出來,如“小草在生長,請你別打擾”,引導學生不要隨意踩踏園內花草、“請說謝謝你”,引導學生使用文明用語,“小小垃圾危害多,快快把送回家”,引導學生不隨地亂扔垃圾;同時,學校還可以利用廣播站、校報、板報、宣傳片、網站等渠道,積極普及和宣傳一些正向的德育教育理念,如關愛他人、尊重與友愛、文明禮貌等主題,引導學生在日常的生活當中通過環境的影響內化個人行為與意識的轉變,實現德育目標。
小學德育教育的開展應當本著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德育教育的思想和內涵作為行動指引,以實踐的形式促進德育教育的落地,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國的教育系統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弊端,這種現象導致了小學德育教育的開展流于表面,雖然學校重視德育教育,卻沒有相應的實踐行動促成其效果的落地,最終只能是空喊口號,教育的目標卻沒有真正實現。而通過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將德育教育的內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踐行,立足于當下,返璞歸真,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在小學教學中實現對學生思想道德與行為素養的糾正與塑造,才能真正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
例如,在小學的德育教育當中,傳統文化和國學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如何可以合理的加以應用,會起到非常有效的輔助作用,學校可鼓勵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國學經典誦讀”的活動,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誦讀優秀的國學經典故事、詩歌等內容,通過誦讀國學經典,感受其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智慧與行為準則,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行為規范。如學校可發起《弟子規》經典誦讀的活動,在學生每天學習之余由教師組織誦讀活動,在久而久之的經典誦讀中,學生會對《弟子規》中如“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等內容進行深刻的理解,并轉化為自身行為習慣的指導,實現小學德育的開展。
德育教育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僅通過說教的方式開展教育,對學生而言一方面難以激發興趣,無法實現由心而行的內在驅動;另一方面,德育教育的形式較為枯燥,手段單一,難以發揮其以理念促行動的目的。而將德育教育融入小學教學活動當中,既能增加教學活動的深刻意義,又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理解德育教學的內容,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優秀的道德品質及高尚的人格精神在教學活動中進行不斷的滲透,從而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在活動中養成習慣、形成正向的價值觀念,提升小學德育教學的效果。
例如,學校可以以時下最為熱門的垃圾分類主題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利用垃圾分類的游戲或實踐活動在校園內普及和宣傳環保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掌握垃圾分類的知識,并在生活中幫助他人和家長進行垃圾分類投放,為維護校園和社會環境貢獻力量。
教師作為教育的踐行者,自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成長造成重大影響,小學德育的開展要求教育工作者應首先樹立為人師表的意識,用自身的人格修養及良好德行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嚴于律己,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及貫徹,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舉止文明,語言得體,以良好的形象和正確行為感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在教學工作中的示范和帶頭作用,以嚴格的道德和職業標準要求自己,以實際行動影響學生,以達到以己度人、教書育人的目的;恪守愛崗敬業的優秀職業品質,關心、尊重學生的需求,以親切和藹的姿態對待每一位學生,以榜樣的力量強化個人品德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小學德育教育的開展,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注重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理念,開展豐富的德育教育主題活動,強化教師素養對學生的影響作用,真正將德育教育放到與教學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幫助小學生在關鍵時期形成良好的德育思想與意識,實現個人道德修養與行為習慣的良好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