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俊琴
(懷來縣沙城實驗中學,河北 張家口 075400)
初中化學新課程標準強調化學教學不僅應該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應該積極探索和創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課程理念,而且應該加大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力度,真正把傳授化學知識的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
化學實驗是見證奇跡的時刻,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給予教學,在學生觀察完實驗過程和現象之后,會在頭腦中形成許多疑問,不知不覺就會增加求知解惑的欲望,達到教學的效果。比如在做氫氣的實驗時,我將生成的氫氣通入沾了洗衣粉水的管子,一個一個小泡泡就這樣升上了天,抓住的同學的眼球,同學一個個簡直驚呆了。利用這個現象,我向同學們提出了一些問題:氣泡為什么會浮在空中?氫氣的密度為什么比空氣輕?學生們會積極地思考回答問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
在進行實驗之前,可以先將問題提出來,讓同學們帶著問題去做實驗,這樣既能增強實驗的目的性,又能讓同學仔細地觀察實驗現象并深刻的記住。比如在學完酸堿鹽辨別分類后,我提出了問題:PH試紙為什么能辨別酸堿?PH試紙遇酸堿會變成什么顏色?中性的鹽溶液遇PH試紙會不會變色?同學們帶著問題做實驗,很快就能找到答案,然后彼此之間進行交流,從而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知識遷移是學生學習中常用的記憶方法,對于化學知識,同樣也適用。比如在學習鈣元素的時候,我念了一首“石灰吟”,問同學們詩中存在哪些化學變化?同學們略一思考就反應過來,一句一句的拆解詩意,答案很快揭曉,四句詩包含了CaCO3的形成、CaCO3的高溫分解以及CaO的燒制等,每一句詩中說明的現象就是一個化學變化,就會伴隨著新物質的生成,激起了同學討論的興趣,紛紛尋找其他的詩句中有沒有這種化學變化,氣氛一度高漲,就是下課了也不愿意離開。
在應試教育的催化下,大多數的同學都是為了的高分而機械的學習,還專門真對考試的知識點做大量的習題,這是為了灌輸考試的知識和方法,從沒有學生打心里喜歡上學習,這就是學校和家長給予學生的壓力,讓學生不得不被動的學習。但是新課標的改革,要求學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要精心的準備教學設計,在上課前提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讓同學翻閱課本及輔助書籍,來得到答案,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強知識的理解記憶。
化學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知識的積累和拓展是十分必要的,學生要多多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利用不同的思路和手段來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對于一些比較晦澀難懂的問題,可以交給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討論,各抒己見,然后同學之間相互交流,有錯誤就給予指出,有不足就加以補充,這樣集思廣益,同學們很快就能找到問題的關鍵點,然后給予解答,這樣能讓同學們印象深刻,共同討論的結果還能補充同學頭腦中記憶不足的知識點,豐富同學的知識結構。
在探究學習的時候,可以適當地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逐步地啟發學生思考的方向,以便于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比如在學習生活中的化學時,我為同學們布置了作業,讓同學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身邊所有和化學有關的事物。這個對于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考驗較強,同學們聚在一起,對于身邊的事物逐個清點,每提出一個事物,同學們都要討論歸屬分類問題,看時候屬于化學范疇,是化學中的哪類物質等,然后記錄整理成資料上交。這樣的探究學習可以同學發現自己思維的敏捷性和跳躍性,還能獲得一些知識的啟發,有利于學習進步。
交流展示是同學與同學、同學與老師之間的互動,這就為大家提供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有問題可以提出大家一起解決,一個問題經過幾十個腦袋的思考就不再是問題了,有技巧大家可以分享嘗試,促進同學之間的共同進步。這個過程中,教師更像是一個領導者,適時地調控大家討論的方向,有積極正面的想法大家可以一起實施,以緩解化學課的枯燥乏味,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可以通過習題課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比如出一道題:水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質,關于水都有哪些化學反應?這道題考驗了學生知識的綜合能力,化學方程式中有一半反應都會涉及到水,但是沒有具體的物質和方向作為提示,同學往往會形成一種錯覺,走入問題的誤區,這就能考驗出同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記憶程度。
可以通過鑒別題來考驗:桌子上有A、B、C三瓶沒有標簽的透明溶液,如何鑒別哪個是酸溶液?哪個是堿溶液?哪個是中性鹽溶液?寫出具體的鑒別過程和鑒別結果。這道題要求同學對酸堿鹽的基本性質熟練掌握,要按照鑒別的過程逐步寫下方法、過程、現象以及結果。
因此,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指導者,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學形式,教師的一堂課不能只滿足合乎科學性、系統性,還必須看到學生是否有了獲得知識的動力,學生是否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進行思考和學習,是否處在積極的智力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