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妙霞
(彬州市公劉中學,陜西 彬州 713500)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對《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這種理解,筆者結合學校組織的“過三關”活動(即講課、說課、評課),通過自己講課、說課、評課、聽課的實踐,并認真學習組內成員說、評課材料,集思廣益,博采眾長,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師導生主”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來和大家共勉。
教師把原來的教案變成導學案,把課堂上學生聽講、理解、練習變成學生自主探究、發現、感悟的學習過程,更有利于學生自學習慣的養成。在實踐中,我們可將導學案設計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獨學”,內容包括生字、新詞、作者和背景資料等。學生“獨學”時,以導學案中教師預設的問題為學習的主線,通過自學獨立解決;第二個層次是“對學”。“對學”是同桌之間的互助學習,可以解決“獨學”不能解決的問題;第三個層次是小組間的“群學”。群學是將“對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帶入到小組學習中去,運用集體智慧予以解決。教師在設計導學案的過程中,通過問題的層層設計,學生有了探究的興趣,便會依據導學案主動去學。教者變為設計者,學者變為主人,教案變為學案,三者華麗蛻變,“師導生主”即師生互換角色,切切實實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是擺渡者,學生是渡者,個中滋味親歷后方可懂。
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并通過學生的各種有效學習合作,引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在實踐中,教師的引導是開展好小組內合作學習的關鍵。倡導小組內的合作學習,并不是忽參與者。在開展合作學習前,教師要結合實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巧妙地引導。視教師的引導作用,自始至終,教師都是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尤其是當學生合作出現困難或出現意外混亂局面時,教師要立即深入到小組中去,迅速弄清具體情況并及時予以調控,確保小組學習合作能夠有效地開展。“師導生主”即生生合作,師生合作,關鍵時候是教師統攬全局、指點迷津,學生豁然開朗,齊頭并進。教師變導演,學生變演員,大家通力合作完成一部精彩課堂的大戲,且合作愉快!
小組內合作學習是提高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有效模式,而小組間的互相交流探討,則是合作學習的進一步升華。在實踐中,我們可以著重抓住展示交流這個“核心”。通過小組間的展示交流環節,可以讓各個小組充分展示組內合作學習成果,并傾聽其他組不同的觀點,互相取長補短,互相補充和完善,達到運用集體智慧歸納出最合理結論和解決問題最佳策略的目的。在小組合作中展示自我,在交流中撞擊火花,在活動中提升核心素養。“師導生主”即師合理搭配小組成員,組長引導組員積極討論,然后不甘示弱地交流展示。教師是點評家,學生是辯論家,甲方乙方粉墨登場,好一場角逐賽!
使用“導學案”后,教師真正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但同時也給教師帶來了新的問題:到底該在何時點撥,才能體現出本課的重點,突破本課的難點呢?在實踐中,我們要著重抓好三個環節。一是抓好設問導讀環節。在學生自主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及時予以點撥,避免學生的思維誤入歧途。二是抓好匯報展示環節,當學生語言表述出現異議時教師要及時點撥,鼓勵學生找出問題的癥結,或啟發學生按照正確的思路、方法、步驟進一步探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三是抓好習題訓練環節,在學生對題意理解有偏差時教師要及時予以點撥,引導學生沖破原有思維方式的束縛,從不同的角度、方向,尋求正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向。“師導生主”即“導讀——匯報——訓練”三環循序漸進,生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師“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適時點撥,撥云見日,別有一番洞天。
新課改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是要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獲得進步與發展。如何落實新課改的教學目標并形成有效反饋呢?在實踐中,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提問檢測目標達成情況,但提問時要把握時機,要有層次,要適度。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通過課內外作業全面檢測目標達成情況。學生存在的典型錯誤,在復習時可進行集中點評,提高教學效率;對錯誤較多后進生,要面對面地進行輔導,增進師生感情,使他們有信心學好語文。當然,最直觀最有效的檢測是考試了,對師生都是一次大檢測。“師導生主”即在不同層次的檢測中,師指出癥結,生對癥下藥,查漏補缺,發揮主觀能動性,迎頭趕上,提高成績。
一位教育專家曾經這樣說過:“教學評價是一門藝術,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首先你要學會評價學生。”有效的課堂評價,具有激勵、診斷和發展的功效。在實踐中,我們要努力讓課堂評價變成“伯樂識馬”。一方面,我們可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自評,建立自信。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引導學生開展互評,促進合作,共同發展。“師導生主”即教師對學生采取師評、自評、他評的不同評價方式,有的放矢,明確得失,指引學生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遍地開花。
過三關活動還在繼續,給課堂帶來一次新的撞擊,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師導生主”的學習方式注重知識的生成,真正踐行高效課堂的理念,以生為本,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