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菲
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新鄭 451191
思政教育是我國貫穿于小學到大學教育的科目,包含實現素質教育、政治理論指導兩部分,其教育意義在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社會價值理念,提升其行為修養與政治覺悟[1]。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輔導員作為與學生聯系最為緊密、接觸最為頻繁的群體,應該正視自身職責,謹遵黨中央的指示,基于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尋找新的工作模式。而將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加強與學生間的聯系,在與學生日常交流的過程中,展開思想教育,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一條正確且有效的途徑。
對于學生而言,思政教育是一門枯燥無味的課程,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對于學生價值觀塑造并未形成很大的影響,歸根究底,在于思政教育與學生生活脫節,而輔導員,則是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橋梁,將二者連接了起來,這樣能夠促進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提升,同時也能夠推動日常管理水平的提高。
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執行者,在這項工作中,輔導員亦師亦友,指導學生如何安排好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如何有效地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在這一過程中,輔導員成為了學生最信任、依賴的長輩,成為了學生的“知心好友”。而同時,輔導員還承擔著思政教育的職責,指導學生如何辨別是非,如何扮演好自己身為“學生”的角色,將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中,逐步完成“學生”到社會人員“的身份轉變。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在執行人員上是重合的,而這個重合點就是輔導員,這也是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的一個契機。
當代大學生,自主意識強,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逆反心理比較嚴重,如若采取傳統的日常管理模式,以制度化的管理措施來規范其日常行為,學生違反規定予以處罰,很難實現對學生的有效管理,甚至會令學生產生背道而馳的想法,效果并不理想。在新形勢下,輔導員必須創新日常管理工作理念,基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采取對癥管理措施,而在其中融入思政教育,遇到問題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溝通,站在過來人的身份,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問題,讓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積極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同時真誠地感受到輔導員對于自己的關懷,心懷感恩之心,提升日常管理工作水平[2]。
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助力其形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步的觀念,擁有健全的人格,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學習和生活。在此過程中,應該注重日常管理與思政教育方法的一致性,在與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遵循人性化的日常管理理念,以學生為出發點展開思政教育,以提升教育和管理的效果。在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應勇于學習、接收新的事物和理念,學會使用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App,與學生互相關注,爭取融入學生群體,關心學生的生活動態和日常體驗,走近學生的生活,同時,用這些軟件,分享一些正能量、有趣的內容,潛移默化之中感染學生,同時讓學生感到親切,愿意與輔導員溝通,接受輔導員的指引與幫助,潛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實現日常管理。
在高校工作中,日常管理是一項重要工作,其工作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校園生活、宿舍生活,以及學生紀律意識、思想意識、安全防范塑造等,在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的過程中,應該根據日常管理內容,實時展開思政教育[3]。比如說,在宿舍生活中,涉及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輔導員應該引導學生尊重彼此,互相幫助,善于感知集體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與他人和諧相處,但同時,也要有自己堅定的立場,明辨是非,在舍友墮落沉淪時,勇敢地指出,而不是隨波逐流,被不良思想侵襲。
宿舍是大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宿舍度過的,打造文明和諧宿舍環境,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莫大的幫助。宿舍管理是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在此過程中,輔導員應該走進宿舍,多與學生交流,并在交流的過程中與學生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引導學生科學規劃自己學習之余的生活,引導學生走出宿舍,走進運動場,強身健體,放松心情。在大學宿舍中,學生組團打游戲的場景是比較常見的,輔導員如果看到這一幕,不應直接指責,而是應該了解學生游戲的時間和規律,如果并不影響學習,無需指責,但同時,也可以給學生更好的建議,比如說,給學生發放學校音樂劇表演、知識講座的門票,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讓學生去做比打游戲更有意義的事情。
在高校中,評獎、評優是學校管理學生,讓學生正確定位自己的一項舉措。在這一過程中,可融入思政教育,打造透明公開的評選機制,確保結果的公平、公正性。在評選過程中,應該采取多種量化指標,從各個方面去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社團活躍度、校園貢獻力等,讓學生以評價指標為導向,在認真學習之余,踴躍參加學生組織以及各類社團,參與到學生管理工作中來,培養自己的執行力與管理能力,同時充分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4]。科學合理的評優機制,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實踐出真知,在高校教育中,實踐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學生管理,也是輔導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此過程中,輔導員應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到實踐活動的意義,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差距所在,從而更加努力。同時,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精神,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且逐步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意向職業,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將時間花費在專業能力培養上,而不是虛度光陰,待畢業時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沒有明確的努力方向。
高校是我國培養高等素質人才的搖籃,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教育和實踐創新教育,還應該注重德育,強化思政教育,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理念,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能夠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人才。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在于思想政治課堂上,還在于學生的日常管理中,借助于輔導員,打通思政教育與日常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輔導員指導下,更好地面對學習、生活乃至情感問題,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有著積極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