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國光中學,福建 泉州 362321)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根基,一個國家沒有歷史猶如人類沒有了回憶。因此學習歷史不僅是簡單的了解一種文化,還可以打開一個人的知識面,豐富內涵、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初中階段是學生接觸歷史學科的初級階段,教師應該想辦法讓學生愛上這門學科,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本文多方位的闡述了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愛上歷史。
平時我們有不少人愛看偵探小說和電視連續劇,這是為什么呢?其原因之一是這些作品總是設有懸念,使讀者急于了解故事的結局,吸引著讀者把小說和電視劇看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懸念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設置懸念,可引發學習的興趣。教學過程也是如此,教師利用這種心理,在教學中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備課時,我會立足于學生學情,在遵循當前年齡階段學生心理認知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分段,即在每個教學片斷的起始和結尾處設置懸念,從而引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氛圍,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探究活動中來。
人是典型的群居性動物,因此無論是在思維還是行為方面都容易受到周圍人或者是環境的影響,而我國學校教育一般都采取課堂集體教學的形式,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受到課堂學習氛圍的影響。活潑的課堂氛圍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反之靜默的課堂氛圍則會在無形中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營造和諧自由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以往“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固有課堂知識傳輸模式。隨著素質教育教學體制的推廣,學校教育開始提倡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也要盡量做到將學生放到課堂教學的中心位置,而教師則站在輔助的位置上進行知識學習的牽引和點播。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放下自身權威的架子,及時和學生進行教學互動,尤其是在知識講解過程中通過備課時預先設置的簡單小問題和學生進行探討。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我在教學中注重變換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以主體的身份去學習,讓他們的思維動起來,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時時有新奇感、探究欲,發現學習的巨大樂趣,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例如,我在教學中嘗試運用“頭腦風暴法”,把學生置于發現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當他們經過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后,會形成一種成就心理,獲得成功的滿足。這樣,易于調動學生學習歷史和思考歷史的積極性,易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
歷史劇改編一直是我國電影、電視劇的主流方向,而在改編過程中為了迎合觀眾的娛樂心理,大部分歷史題材被顛倒,這就導致學生正統知識學習之前就留下錯誤的歷史印象,這也是導致學生對于課本歷史知識學習興趣不高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反其道而行,通過對娛樂化歷史的“撥亂反正”來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對比式教學。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視頻片段和圖片,這樣不僅豐富了課堂知識的呈現形式,還能夠通過娛樂化題材引發學生的聽課興趣,在點評講解的同時,教師能夠將正確的歷史知識潛移默化的傳輸給學生。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通過實踐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初中階段學生的課業任務逐步加重,因此很少有時間進行娛樂,教師可以通過歷史作業的形式結合學習主題給學生布置一些查找課外歷史的任務。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視野,還能讓學生在通過電腦、書籍等媒介搜索歷史知識時得到身心方面的放松和愉悅。
歷史是一門有血有肉,內容豐富,同時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人物的動態和事件的發展。因此,它是有情節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一堂歷史課盡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和過程,那么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對新鮮事物尤其感興趣。根據這一興趣特點,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揉入故事情節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
總之,歷史是人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是可以研究古代人民如何生活和工作的,能在歷史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精神和思想觀念。初中歷史課程是整個歷史課程中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須要改變教學思路,轉變教學方式,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