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林縣三里鎮中心學校,廣西 南寧 530509)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教學是具有人文性、地域性,教師兼顧語文課程在小學語文中實現開闊學生視野,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使小學語文校本課程教學對學生實現全面綜合發展。因此,教師改變教學理念,融入鄉土文化,改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小學語文校本課程教學在發展中具有高效性、人文性、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在現階段我們的語文課堂一直以語文課本為主體,我們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中一直緊緊圍繞語文課本內容進行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們的語文教學設置了很大的限制,使語文課堂的教學具有了局限性。為此,我們需要把我們的語文校本課堂教學與鄉土文化相融合,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加生活化。在實際的語文校本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具有鄉土特色為的知識加進去。例如我們在講解《李時珍》時,可以很自然地把把當地的中醫藥文化和課堂教學相融合,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就會在學生熟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了拓展。這種拓展會刺激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很自然地了解到家鄉中醫藥文化的發展歷史,對于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來說這是具有非常高的現實意義的。這種鄉土文化的滲透過程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不但可以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而且還可以讓鄉土文化得到進一步的普及,從而收到雙贏的效果。
在小學語文校本課程教學中,想要保留鄉土文化就要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目前的狀況是遺忘了傳統文化的精神面貌,又對西方文化認識不夠深入。在教育方面,我們既要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又要發揚西方現代文化的精神。例如,在課堂上教師講解《地球爺爺的手》時,教師為同學們講解了童話故事,通過熟桃子落地的事,生動形象,向同學們介紹了“地心引力”這一比較深奧的科學現象,教師讓同學們小組討論說說身邊的自然科學現象有哪些?同學們認真地討論著,討論結束后,教師運用多媒體網絡為學生們播放許多科研資料圖片,還組織同學們親手制作科學作品,學習借鑒他人的成果,使自己開發創新。在課堂上教師運用了現代化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融入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我,調動課堂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堅持自身的優秀文化,有效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是學生最愿意參加,家長最愿意配合的教學組織活動。我們可以把鄉土文化的教學也滲透到各項組織活動中去。例如在六一兒童節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把鄉土文化中具有明顯特色的鄉土文化節目帶進學校,進行表演。學生要參加表演就會積極的準備。同時在學生準備表演的節目時,我們的家長都會主動地參與進來。家長的參與會有意無意地把鄉土文化中的知識傳遞給學生,這種傳遞過程及其自然,同時學生的積極性也是非常高的。在學生準備和完成節目的過程中,學生對鄉土文化的理解也會隨著了解的深入,變得更加透徹和明了。
最近幾年,鄉土文化課程的開發在很多地方掀起了高潮,但實際取得的效果并沒有像我們所預期的那樣。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發現,在現階段我們的鄉土課程的開發與語文課堂的結合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
(一)我們的學校對鄉土文化的傳承在認知上有偏差。學校在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上存在應付差事、做表面文章的現象。
(二)部分學校在鄉土文化的開發和傳承上存在刻意模仿、盲目跟風,對知識的分級分層沒有進行充分的考慮,小學、初中甚至高中都采用相同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違背了教育心理學的原則。因此,對這個問題,我進行了對照組實驗教學,實驗結果顯示,進行細化分層、按照年齡階段進行的傳統鄉土文化校本課程與語文課堂的結合教學,更具有實效性。而原有的對照組,學生對鄉土文化學習沒有積極性,興趣相對低下。
總而言之,任何知識的傳授與學習之間都存在關聯性,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些關聯性,進行有目的的教學,把鄉土文化與語文校本課堂教學有機聯系,讓學生在多因素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提升語文素養和對鄉土文化的理解是有效的途徑和辦法。小學語文校本課程教學是基礎的教學課程,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與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改變傳統教學理念,注重教學新形式,意識到鄉土文化對小學語文校本課程教學的重要性,把鄉土文化融入都小學語文校本課程教學中,從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提高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