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慶麗
(長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河南 長垣 453400)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中職教育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專業教學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德育教育工作也得到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德育教育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有些學校在教學方式上仍保留著傳統的教學理念,主要是以課堂教學方式為主,教師往往是“照本宣讀”進行傳統教學。這種簡單的教學模式,無法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得到有效發揮。這些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很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從而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
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對于中職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受到了外界影響因素較大。而中職教學內容卻沒有及時進行更新,據調查發現,中職學校德育教育內容主要為道德品質、職業道德、紀律教育,而在社會公德、理想信念和意識形態領域等方面的教育內容相對較少。當然,這也與中職學生群體的綜合素養有著一定的關系。中職教師對于學生的要求比較低,只要不違反學校的紀律即可,從而忽略了德育教育的多樣性。顯然,這種德育教學內容沒有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工程,必須優先考慮教育,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堅持教育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視道德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顯然,社會主義現代建設離不開全面發展的人,德育教育是教育的主要任務,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所在。
德育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通常情況下,中職學生畢業后往往成為了企業和社會生產的主要的勞動者,當學生的道德修養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直接影響個人、公司或社會的發展。顯然,中職學生個人素質的提升對于企業和社會的發展也有著一定的影響。為此,對中職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在教學形式上進行創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意識”,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的技能型人才。
中職德育教育的改善應從教學理念進行轉變,摒棄傳統的授課模式,創新課堂教學形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育教學中,學校和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統籌考慮到學生的共性和個性,進行科學、合理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教師在德育教育中可以采取“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等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進行實現“角色切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方面,教師應充分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可以采用“微課”教學模式。
對于中職教育課堂教學內容的滯后性,在教材的選擇和教學內容的講授等方面進行豐富和完善。尤其在新時代背景下,應注重加強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把“中國夢”融入到德育教育中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應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讓學生知道網絡行為也反映著一個人的思想和素質,注重學生網絡行為的規范,引導學生進行文明上網,對于學生進行網絡心理和網絡安全教育,促使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網絡行為。當然,學生的職業道德、思想品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的教育依然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同時,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拓展,開展多方面主題班會,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邀請大國工匠人物現身說法,豐富德育教育形式。當然,除課堂理論教學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加一些志愿服務活動、社團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把學生的技能學習與德育教育進行結合,以此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
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的學生相比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相對薄弱,學生的學識基礎、自控能力、學習態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此,針對中職學生的普遍存在性,在德育教育方面應注重與學生家庭之間的聯系。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對學生進行共同的關愛和監督。這就要求學校教師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把溝通和交流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必要指出的是,這種交流應是三方的交流,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建立的一種有效的溝通交流。對學生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工作,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實開展和實施德育工作。總而言之,德育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共同關注,唯有多措并舉才能幫助學生通過德育教育樹立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專業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