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佳
(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南京 210094)
在應急科普工作中,除了對突發的事件本身做出應急性妥善的處理外,還應該針對突發事件帶來的后續問題進行持續報道和權威解讀,達到安撫受眾情緒、化解誤會、引導社會正確輿論的目的。所以,應急科普對于在突發事件中,讓受眾了解事件真相、獲得專業知識、從而化解心理焦慮、維護社會穩定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環境的巨大改變,也給應急科普帶來了更加豐富多元的傳播渠道和手段,本文嘗試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從傳播學角度分析如何高效的向受眾傳遞真實、準確、科學的應急科普知識。
關于應急科普的內涵,學業很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綜合筆者收集整理的關于應急科普內涵的界定認為,應急科普是面向公眾展開的具有社會性質的科普教育活動,針對突發事件,借助普及教育、傳播媒介、科普活動等傳播方式,開展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科學普及與傳播活動。一方面是在突發情況下,面對已經發生的事件,給公眾提供科學有效的應急性科普指導;另一方面是在未發生突發事件的情況下,面對日常的公共突發事件,為增強公眾預防意識和技能的預防性常規科普教育。
明確傳播主體的權威性,發揮互動傳播優勢。明確政府的傳播主體地位。面對情勢緊迫的突發事件,需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權威科普傳播機制,通過官方平臺統一發布權威的應急科普知識,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有助于幫助公眾在第一時間獲得官方權威性指導,并有能力對于各種謠言進行及時辨別。新媒體的傳播在實際應用中呈現雙向傳播的特點,受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遞者,應急科普的傳播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環境下雙向互動傳播的優勢,一方面利用公眾的轉發和分享,使應急科普在短時間內形成幾何級倍數的傳播,另一方面新媒體極強的交互性,使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的關系更趨于平等,受眾不在被動的接受。
建立多觸點整合性傳播。打造專業化平臺,建立權威傳播途徑。在社會化媒體資源豐富的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僅擁有多觸點的信息獲取渠道,還容易淹沒在海量的信息中,那么如何使受眾在龐雜的信息中篩選出正確有效的信息,獲得科學權威的應急科普知識,建立理性認知,離不開專業化的信息生產平臺,建立新媒體環境下專業化的應急科普平臺迫在眉睫。目前,公眾獲取應急科普知識的重要渠道有科普中國、科界、今日科協、科學辟謠平臺等多個中國科協平臺。充分利用現有平臺優勢建立整合性傳播機制,引導公眾進行理性應對和有效的科學防治,通過建立統一、權威的發聲途徑,多平臺協同發展,達到及時傳播公眾關切的應急科普內容,消除公眾焦慮,破除謠言的目的。
實現精準有效的傳播。打破時間壁壘,保證傳播的時效性。與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相比,只有新媒體才能真正做到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的編輯發布。面對應急科普的緊急性特點,新媒體運用強大的數據處理、軟件編輯等優勢,保證了應急科普傳播的時效性。
新媒體突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它可以借助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動畫中的任何一種或者多種組合來進行傳播。這種即時、多元、動態、立體、真實地展現形式,在傳播過程中,給受眾帶來了更豐富生動的感官體驗,對應急科普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構建可視化的傳播方式。豐富信息可視化設計,吸引受眾注意力。應急科普信息的可視化需要運用豐富立體的呈現方式,讓枯燥的科普知識更直觀、生動,使受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直觀呈現的基礎上,還要考慮迎合新媒體受眾的閱讀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抓住受眾注意力,提升受眾的觀看體驗。因此,對應急科普信息的可視化設計必須化繁為簡、簡明易懂,減少復雜圖表的運用,避免過于復雜的色彩運用,加重視覺負擔,同時,增強可視化設計的趣味性,滿足受眾的視覺舒適感,提升傳播力。應急科普信息的可視化可以嘗試從三方面進行豐富,一是普及性介紹類科普,包含應急科普的基本常識,內容主要是對突發事件的基本解釋,包括定義、發生原因、癥狀、傳播方式、診斷及預防等,常用于突發事件的發生初期,圖形可視化的生動展示更容易引起注意和易于記憶。二是總結性數據統計類科普,主要是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匯總整理,選擇以信息圖表、數據圖標等可視化的形式直觀呈現事件的特點信息,常用于對事件特征的歸納分析。三是政策宣貫類科普,在應急科普中,對物資供給、交通管制、公共系統管理等與受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的政策解讀,可視化的呈現有助于讓受眾快速掌握。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應急科普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傳播環境。因此,將真實、權威、準確的應急科普內容有效地傳遞給公眾離不開新媒體的助力,新媒體借助多元化的呈現形式和豐富的媒體渠道資源,將科學權威的應急科普內容更高效、更精準地傳遞給受眾,有助于更好地幫助公眾認識到突發性事件科普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升社會公眾主動獲取應急科普知識的意識,構建新媒體環境下良性的應急科普傳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