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西安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8)
2014年4月15日召開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會議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并首次系統提出“11種安全”。這次會議顯示出文化安全在總體國家安全觀中的重要地位,文化安全被視為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保障之一。
掌握在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話語權。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而意識形態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所以文化安全也可看成是國家意識形態的安全。因此要維護文化安全,其根本在于牢牢掌握在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話語權。意識形態工作是我們黨極端重要的工作,必須高度重視。體現在對社會活動的批判和建設上,建設體現在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維護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批判是指對社會活動中錯誤觀點的批判。因此,要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要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這既是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任務,也是維護文化安全的目標導向。習近平曾明確主張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而意識形態是黨的重要工作。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是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切實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話語權。“黨員、干部要堅定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腳踏實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扎扎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
形成統一的文化話語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在公開講話和其著作中曾反復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而檢驗意識形態工作的質量,關鍵在于是否有形成統一的文化話語認同,也就是說要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內容能否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作為意識形態工作方向是否正確的標尺。進入新時代以來,主流意識的發展環境極其復雜,面對多元化的思想和多元化的人群,迫切需要建設人民普遍信仰認同、普遍理論認同、普遍價值認同和普遍情感認同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形成統一的文化話語認同。只有實現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認同,才能確保中華民族的同心同德,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大力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能夠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努力搶占文化發展的制高點,這個使命不變,這個任務不變,這個決心不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體系中,一是要重視道德價值觀的作用。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堅持在社會主義發展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只是盲目對西方道德文化進行迎合,那么國家和民族就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和文化獨立性,文化安全自然無從談起。二是要通過教育引導和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增強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為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習近平提出“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同時在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兩對關系,即要正確處理和把握意識形態的特色屬性和文化產業的精神屬性、社會發展和經濟效益的關系。
維護網絡安全是文化安全的重點。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在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到我國文化安全和政權安全。習近平多次講,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面對這些威脅我國網絡安全、動搖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不法網絡行為頻發的現狀,文化安全工作更為緊迫,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十三五”規劃、十九屆五中全會、十四五規劃到“互聯網+”“大數據戰略”,我國對于文化安全越來越重視,這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要維護網絡安全,一是要堅決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對于西方侵犯我國網絡主權的行為給予嚴厲回擊;二是要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習近平強調,“對世界形勢發展變化,對世界上出現的新事物新情況,對各國出現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我們要加強宣傳報道,以利于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有益成果。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三是要建立多邊、民主、透明新型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通過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力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認同感、凝聚力,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習近平多次在重要場合發表的講話引經據典,充分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對民族精神、紅船精神、西遷精神的繼承,對傳統美德(如仁、義、信等)的傳承,可以樹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國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從而增強我國在國際文化領域的話語權,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
豐富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從哲學角度來看,總體國家安全觀里對文化安全的闡述,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于文化安全新的成果。文化安全不僅包括馬克思倡導的無產階級先進文化安全,更廣泛涉及到了政治文化安全、經濟文化安全、生態文化安全等。習近平曾在不同場合強調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能夠從內容和形式上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內涵、文化本質和科學表現方式,要從理論和現實結合的角度闡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規律與哲學邏輯。因此維護文化安全,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實現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安全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實現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建立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安全思想,通過堅定信念、增強意識形態塑造的質量、拓展文化發展方式、推進文化改革的創造性思路來維護社會主義文化安全。文化建設的核心就是滿足人的精神消費需求,而滿足文化消費就必須關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這就需要有優秀和豐富的精神文化加以扶持。
現階段中國面對來自國內、國外兩個維度的文化安全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迫在眉睫,我們要維護文化安全,必須要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
增強黨的執政能力。新形勢下,我們不僅面臨著極其復雜的國際局勢,而且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文化安全威脅,這既包括了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外部風險,也包括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內部隱患。回顧黨的歷次重要會議,在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顯示出全黨對文化安全問題關注的迫切性和文化安全問題研究的重要性。十八大后又提出國家總體安全觀,將文化安全列為11個安全領域中的第五位,足見文化安全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十九大以來,國家面臨著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使命,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論斷、要求和任務。在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下研究文化安全,可以進一步增強黨的執政能力,推動我國社會意識形態的積極塑造,可以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廣泛共識,進一步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核心理念與社會輿論的主流意識形態的互通與理解。
文化建設的核心就是滿足人的精神消費需求,而滿足文化消費的品質又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目標。正如習近平所講,滿足人民過生美好生活的新希翼必須以優秀和豐富的精神食糧為前提。這充分說了文化安全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對于文化安全的重視是站在統籌兩個大局的戰略高度,基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對國家安全基本內容的拓展,為開創新時代國家文化安全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習近平指出,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來觀察和解決日常生產、生活所遇的問題,提高自身辯證、科學的態度和思維能力。國際競爭上升到了國家安危的層面,因此研究中心逐步地由傳統安全轉移到非傳統安全領域,而文化領域是非傳統安全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領域。文化安全因時代的發展囊括的范圍越來越大。習近平圍繞著社會出現的新問題、新特點作出了系統的論述和深刻的總結,并提出了要與中國夢、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緊密結合起來,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的故事。拓展了國家文化安全的理論領域,為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安全、傳統文化安全和網絡文化安全提供了指導思想。但是文化安全的闡述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將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關于其背景和時代價值還有待學術研究與探討的進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