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中華文化歷經五千年發展傳承,積淀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滋養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奠定了華夏民族走向文明與復興之路。但是,在全球網絡技術發展的今天,文化的傳播形態已然從線下平面時代逐漸過渡到新媒體網絡時代。
美國早在20 世紀60 年代率先建立國際互聯網,到了90 年代,才得以蓬勃發展和廣泛應用。中國于1986 年正式啟動互聯網技術項目研究,1994 年5 月正式與國際互聯網對接,1995 年5 月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至此,作為新生事物的互聯網在中國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著社會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同時,人們在精神上賴以寄托的文化,其存在形態上悄然發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了網絡文化。
對于眾說紛紜的網絡文化,目前學術界的認知并沒有統一的定論。然而,王瑞華認為“網絡文化是指從網絡上鑒別、存取和使用電子信息的能力。”[1]匡文波認為“網絡文化是指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融合為物質基礎,以發送和接收信息為核心的一種嶄新文化。”[2]張革華認為“網絡文化是指以網絡技術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文化,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要素。”[3]楊鵬則認為“網絡文化是一種新型媒介文化,是人們以計算機網絡為媒介所進行的特殊方式的傳播活動及其產物。”[4]歸納以上四位專家的觀點,他們分別從兩種視角剖析網絡文化,一是居于網絡角度看文化,重在從網絡的技術特點出發,強調由于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而引起文化范式變遷;二是立足于文化角度看網絡,突出考察文化的特性,指出各種網絡信息都歸咎于其文化屬性而導致文化范式的轉型。
從以上探析可知,網絡文化仍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但又是獨立形態的文化體系,它由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所構成,并以信息技術為物質基礎,以信息傳遞為特征的一種新型文化實體,而網絡物質層面的文化本身是不含裹精神意向性,若將網絡文化簡單地理解為物質文化就難免狹隘。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化作為獨立文化體系的新型文化形態,其形象也越來越豐滿,獨特的精神性和意向性呼之而出,文化信息傳播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總之,網絡文化具有二元性,是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在網絡空間形成的文化活動、文化方式、文化產品和文化觀念的集合。[5]它既是網絡時代人類傳統道德文化等精神內容在網絡空間的延伸擴展和多樣化表達,又是基于網絡信息技術基礎上人類活動所創造的精神產品,是人們在互聯網中學習工作、溝通交流、娛樂休閑等活動方式所反映的社會心理狀態、價值選擇、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的總稱。
網絡根源于物質世界,是網絡文化存在的根基,是社會政治、經濟、醫療、科技、教育等現實生活的反映。網絡文化經網民使用各種資源進行網絡傳播,不同于網絡政務、網絡文學、網絡經濟、網絡醫療、網絡教育、網絡娛樂等網絡關系,網絡文化關系是網民以特有的網絡方式表達自己的生活情感和哲理,它區別于網外文化關系,是以特殊的單一文化形式而存在。目前主要有“網絡客文化”和“網絡微文化”兩大類。
1.網絡客文化。網絡客文化是網絡新媒體時代,隨著網絡傳媒新工具、新渠道的開發而產生的新興虛擬文化,是具有獨特個性、交互性、即時性、開放性和合作性的文化。目前新媒體領域里涌現出來的以播客、博客、維客、紅客、黑客、曬客、試客、換客等名稱表現的各種網絡客文化形式,這些客元素共同構成網絡客文化的整體。
2.網絡微文化。網絡微文化是隨著信息時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和信息傳遞即時性背景下產生的,它是民生文化的一種形式,表現為微電影、微信、微支付、微公益、微博、微表情和微整容等等。微文化雖然是微言文化、微行文化、微民文化和微妙文化,具有去中心化、分工化、碎片化等特征,它具有網絡積聚能量的特殊作用,能把屬于微不足道的個體“微力量”匯集起來,形成數量驚人的“超力量”,不經意間就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目前微文化正悄無聲息的在我們身邊大行其道,這為新時代網絡媒體開辟嶄新的廣闊前景和發展方向。
新時代網絡發展是超國家、超民族、超階級的,網絡文化利弊共存,一方面開啟民智、傳播文明,另一方面衍生文化垃圾、制造蒙昧盲從。在網絡文化歷史演進的當下,大有全民參與的態勢,但也面臨嚴峻挑戰。
1.網絡文化日益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中國作為文化大國,在傳統社會發展中,一元主流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但在網絡介入人們的生活之后,人們的價值觀念由以往絕對單一逐漸向多元化轉變,并日益向多元化態勢發展。網絡創作主體身份各具特色,傳播途徑通過網絡醫療服務、網絡電影文學、網絡生產生活服務、網絡娛樂游戲、網絡直播和網絡社交等新穎渠道進行,傳播內容良莠不齊,值得警惕的是網絡踐行消費至上、娛樂至死的物欲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愈演愈烈,思想政治上宣揚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多樣化社會思潮輪番上演。近些年網絡直播作為全新網絡文化的興起,很快風靡全國,并且催生出了一個巨大的產業。
2.網絡文化日益呈現產業化發展態勢。網絡文化的發展正朝著商業性方向邁進,不論是網絡文學還是網絡游戲,亦或是電影與直播,都要有專門的文化公司參與其中進行產業運作,尤其是網絡游戲方面,更是需要專業的網絡公司投入巨資進行開發和推廣。因此,產業化發展是網絡文化的必經之路,各種微博賬號、公眾號的經營管理,都需要實現產業化,投入資本運作,才能形成比較完善的產業鏈條,網絡文化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條件,具備更強大的發展后勁。
3.網絡文化日益呈現生活化發展態勢。網絡文化發展初期,涉及生活性的內容較少,很多內容都是脫離普通人的生活。但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近些年越來越多“接地氣”的網絡生活消費、淘寶購物和生活繳費等節目內容的出現,讓網絡文化更加生活化。在日益興起的網絡直播中,就出現做飯、種菜、木工等“接地氣”的直播內容,網絡銀行業務中的存款、取款、貸款和轉移支付等,極大地滿足了網絡參與人的各種生活便利與需求。
1.網絡文化多元性構成對主流意識形態主體地位的挑戰。新時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道德風尚發揮統領作用,占據中華文化核心主導地位,并構成中國文化的根基。但網絡文化內容的多元性、視野的廣闊性和空間的無限性,導致信息泛濫,削弱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和領導權。網絡負面消息所建構起來的不安全、不穩定輿論環境,深刻影響著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降低了網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度,尤其是高效便捷的微博、微信去中心化、去權威化等自媒體的興起,人們通過形式跳躍式的短小信息不拘泥傳統,無常態思維,自由、隨性表達自己的情緒,促使網絡信息傳播碎片化、個體化和多元化。這種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潮極易導致人們精神上的失落感,主流意識形態倡導的主流文化穩定性與安全性就受到挑戰和消融。網絡文化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融入主流文化當中并得到廣泛認可,由此得以造就網絡文化的成熟形態。因此,理順主流文化與網絡文化的關系,就必須在網絡文化中弘揚傳統文化、傳播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這依然成為新時代網絡文化建設面臨的重大課題。
2.西方強權文化滲透構成對青年主流核心價值觀的挑戰。在全球化起伏演進的現實潮流下,世界范圍內的不同民族文化國際交流互鑒中,傳統與現代、矛盾與分歧是不可避免的。有些西方政客借助于語言和技術優勢,利用其網站多、互聯網英文信息占絕對優勢的背景下,推行其強勢文化和價值觀念,大肆滲透所謂的普世價值觀念,標榜其政治模式,鼓噪推銷新自由主義人性自私論、私有制永恒論和市場萬能論,宣揚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場化等資產階級政策主張,以實現其反社會主義、反公有制、反國家干預的圖謀,[6]進而誤導青年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扭曲法紀觀和錯位道德觀。網絡文化作為多元的文化體系,具有多重價值評判標準,特別在強權文化滲透面前,必須堅定夯實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流或主導地位,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軟實力,抵御“西化”的沖擊和挑戰。
3.網絡道德失范和民族意識泛化構成對社會秩序的挑戰。由于網絡的低門檻,人人參與,網民在網絡上可以自由無限暢游,其行為可以任性擴張,網絡又具有開放性和自由性等特點。因此,有些人是非觀念混淆不清,網絡“惡搞”,傳播極具個人主義色彩的不良信息,造成嚴重信息污染,網絡中的精神垃圾對于鑒別能力不強的青少年,極易產生思想道德觀念混亂,從而削弱思想防范意識,導致心靈脫變,心態扭曲。由于網絡的實時性和匿名性等特點,網絡賭博詐騙、低俗表演氣焰囂張,網絡暴力犯罪、網絡恐怖主義屢禁不止,這些道德法律底線失守的行為,不利于社會公序良俗的養成,對穩定社會秩序構成極大的危害。有些攻擊政府、反社會人士在國家政治和民族意識上,宣揚無政府主義思想,制造網絡謾罵、造謠,丑化官員形象時有發生。在意識形態領域鼓噪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西方自由主義,煽動民族仇恨,離間民族關系,宣揚民粹主義,時常挑唆宗教矛盾,造成民族團結觀念的淡泊泛化,企圖扭曲和瓦解青年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挑戰民族國家政府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
4.網絡文本可復制性構成對知識產權和創新體系的挑戰。由于網絡的虛擬性、文本的可復制性和傳播的無限性,網絡發布海量免費的音樂、書籍、論文雜志等知識科技成果,人們只要憑借搜索軟件,開展網絡鏈接,就能獲取自己想要的任何資料。這種數字化網絡信息技術,使得人們應用“復制”與“粘貼”便捷工具,就輕而易舉得到他人精神勞動的成果,造成嚴重侵犯知識產權和學術危機,嚴重影響文化發展和學術創新。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如果青年人對網絡產生嚴重的依賴性,就會使他們喪失思想的獨立性,產生思維固化,養成惰性,創造激情衰退,歷史感淡薄,缺乏創新性,無心向學。在社會生活網絡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知識成果的原創者切身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損害和侵犯。因此,法律意義上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創新將受到極大挑戰。
網絡文化是人和信息共同作用下產生的文化行為,新時代下堅持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把握網絡文化價值多向度引導功能,實現價值增值,從而推動網絡文化健康可持續發展。
網絡文化代表著一種新興文化的發展趨勢,新時代為拓寬網絡文化市場空間,必須大力加強技術研究與開發水平。一是跟蹤國際網絡文化發展的技術前沿,研發新一代電腦手機芯片、操作系統、應用軟件和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等先進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數字技術,把我國文化信息技術裝備提升到新水平;二是加大網絡監督與控制軟件技術的攻關和開發力度,建立超強的“防火墻”、“殺毒軟件”等應用工具,確保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重要網站免遭黑客病毒的侵襲與攻擊,捍衛網絡優秀文化成果的可持續傳播能力;三是擴大中文域名網站和自主服務器建設,拓寬布點,以市場為依托,生產傳播融知識性、思想性、教育性、藝術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的網絡優秀文化產品,改進傳播手段,豐富傳播方式,用優秀傳統文化、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等主流意識形態占領網絡文化陣地;四是加強網絡文化發展的總體戰略布局,制定網絡文化發展中長期規劃,完善多元化投資,改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東部發達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城市向農村地區擴展,培育提高網絡文化產業化、國際化和專業化水平,拓寬網絡服務空間和受眾面。
網絡作為開放自由的平臺,其傳播內容是有底線的。人們不能因為網絡的點擊率、關注度或利潤率,制造噱頭吸引眼球,那是無價值的資源浪費。因此,新時代要以中華優秀文化為基礎,增強文化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藝術館的數字化水平,塑造具有中國氣派、品位高雅、反映新時代精神面貌的網絡文化品牌。一要引導互聯網企業積極開發提升青少年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的綠色軟件,突出核心價值觀導向功能,把主流意識形態文化與各種網絡文化載體相結合,營造清新健康的網絡生態;二要加強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化指導地位,充分挖掘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代熱點的結合點,提高時代性對話能力和言語表現力,增強說服力與凝聚力,提高引導力與實效性,防止“失語”“失蹤”“失聲”;三要深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究闡析,充分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在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和學術體系等方面體現中國特色,增強馬克思主義認同感;四要切實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通過多樣化路徑,建立星羅棋布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網站,轉變宣傳與普及服務方式,在互聯網傳播中,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強大思想優勢,并占據意識形態制高點。
網絡文化是一個信息龐雜的輿論場,其主流是好的,代表著文化發展的方向,但網絡時常也充斥著各種非理性的極端化思維和情緒化表達,散布虛假信息和網絡謠言,誘導反人類道德的低俗審美趣味,萌生各種違法犯罪等極端行為,因此,必須健全新時代網絡道德制度化教育機制,引導樹立正確的道德法律意識。一是從網絡源頭上加強治理。建立由政府主導,行業協會組織構建網絡道德頂層設計,健全網絡信用承諾聯盟和道德公約,形成完善的網絡使用者、開發者和管理者共同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體系,開展良性互動協調配合機制,以維護正常網絡倫理秩序。二是從家庭親情上施加引導。父母要關愛關注青春期的孩子,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直面坦蕩交流溝通,培養孩子多樣化的興趣愛好,給予孩子正確價值觀指引,幫助形成健全的人格。三是從學校層面上正面教育。學校利用網絡文化課加強教育,培育學生網絡文化素養,積極倡導青年學生瀏覽權威網站,充分應用網絡+文化的模式,開展“慕課”“微課”“網絡公開課”等網絡平臺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四是從青年情趣上加以自律。教育學生一分為二的看待網絡文化,嚴以律己,趨利避害,自覺抵制消極思想文化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把網絡作為拓寬學習的渠道,增加知識面,形成自主網絡學習習慣。
為順應網絡文化發展的時代潮流,維護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各國之間開展網絡技術標準、規則運行、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治理模式等全方位溝通合作,建立信任協商有效機制,形成造福世界的“天網”。一要立足中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對于傳統中國文化,留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加強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實施國家重大自然文化遺產地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推進文化典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數字化,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二要借鑒國外,理性對待外來文化。對待西方外來文化,既不能全盤接收,又不能全盤否定,對于宣傳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粹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資產階級政治思想,應當給予堅決的批判和抵制;對于不同國家民族創造真善美的文化精品,那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理當借鑒吸收。只有開展不同文明文化間國際互鑒交流合作,才能構建人類網絡文化命運共同體。三要搭建國際網絡文化高端交流平臺。通過國際文化組織主導搭臺,定期開展網絡文化交流,展示網絡文化最新成就。利用國際衛星網和互聯網,向世界各國輸送功能強大的訊號信息,講述當代中國好故事,傳播最美中國好聲音,傳授精彩中國好經驗,展示亮麗中國好形象,提升中國網絡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