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天津 300222)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高校團組織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基層組織是共青團工作的基礎,基層組織之于高校就是由每一位鮮活的團員青年組成的團支部。在高校團組織建設過程中,緊抓思想引領和成長服務兩大團組織的戰略任務依舊是團工作的核心,加強基層組織規范化建設是共青團履行自身職責使命的內在要求,是深化共青團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圍繞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戰略思考和指導部署,形成科學化、系統化的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對于如何做好新時代青年的價值引領提供了重大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指導意義。高校作為青年教育培養的重要陣地,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準確把握新時代下青年的成長特性和發展需求,把脈新形勢下青年工作的突出特點和社會要求,深入開展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堅決做好青年的引領與服務。
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因此在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中,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深入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是共青團建設的重要方向。
團支部作為高校共青團的基礎組織,是高校團組織開展工作的基本單元,是團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擔負著直接教育團員、管理團員、監督團員和組織青年、宣傳青年、凝聚青年、服務青年的重要職責。高校加強團組織基層規范化建設,要在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科學發展、拼搏進取的態度中,真正讓團組織成為青年思想碰撞、共促進步的天地,成為青年團員信得過、靠得住、離不開的組織。切實提升團支部組織力,強化團支部政治功能,激發團總支活力,是加強高校基層團組織規范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當前,“00 后”逐漸成為高校團員青年的主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物質條件,不止為他們的成長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水平,也讓他們更重視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然而,“00”后也展現出更多缺失,比如更精致的追求個人需求、利己主義趨向加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深,呈現出更加多元的文化認同;受網絡文化影響深重,個性化問題凸顯。體現在團員的引領教育中,“00 后”團員青年的團性修養與團員意識更加淡薄,價值觀更趨向利己與實用,只關注并希望參加自己感興趣的、對自己有利的,不愿意進行更深入的理論學習,對于團員身份的認同感和團組織的歸屬感不強,較少主動參與團組織的建設與改革中,團員青年先進性作用發揮較小等。
團員是高校青年的最主要組成部分,要想做好團員青年的工作,就要求團的工作隊伍能夠從青年的眼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青年的思維引領思想、助力成長。當前,團的工作隊伍人員不足,隊伍梯隊建設不夠,專職團工作人員較少,缺乏具有深度的理論化研究和具有前瞻性的探索;面對受眾團員的特性變化帶來的需求轉變,和共青團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團的工作隊伍的應變能力還有待加強;團的工作隊伍的系統化培訓與交流體系缺乏,團干部需要擁有更有高度、有廣度、有深度的培訓平臺,提升發現問題、應對問題、解決問題、預判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團工作中,黨對共青團工作的引領不夠深入、具體,指導作用發揮不夠充分,黨建帶團建的工作布局和工作成效不夠顯著;在具體團的事務性工作中,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例如:團的智慧化網絡管理系統的工具屬性還需加強,以提升基層團支部使用的普及性、應用率;團的智慧化網絡管理系統與其他網絡系統的兼容、對接功能還需加強,以提升系統使用的時效性;團的規范性工作流程如團員發展流程和材料歸檔等,需要全國統一與嚴格審核,以提升團隊工作的規范化程度;高校與高中、社區、企業的團工作、團組織關系對接效率仍需提高;基層團工作的考評體系不夠健全,使團的工作實際落實效果不足等。
在高校,抓牢、激活基層團支部的組織力,是為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搭建平臺,推動共青團工作上水平的重要抓手,針對現今高校團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困境,在筑牢基層團組織規范化建設的過程中,夯實“支部班子好、團員管理好、制度落實好、活動開展好、作用發揮好”的團支部建設標準,深入構建“制度型、育人型、服務型、實踐型、創新型”團組織是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的重要路徑和有效對策。
對團組織來說,制度機制是維持生命力的必要保障,將制度建設作為團工作的基礎,以制度保障各項常規工作按時、保質完成是從嚴治團的重要保障。完善組織架構,健全團隊的各項工作章程及規范條例,做好層級管理,統一規范運行,積極推進各級團組織順利開展各項工作。把脈團員思想,嚴格落實“三會兩制一課”制度,通過建立各支部團檔案,為每位團員建立團員檔案袋,摸清團,用好智慧團建系統、《團支部工作手冊》,嚴謹細致做好團員注冊、團費收繳、團員推優、新入校團員身份審核、智慧團建系統維護、團員發展等基礎團務工作。
政治固團,推動黨的科學理論在青年中廣泛傳播是團組織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向。以“青年大學習”為契機,構建立體式、四層級團員學習模式,真正將思想引領落到實處。推動黨的科學理論在青年中入耳、入腦、入心;借助重要時間節點,以開展主題團課及團日活動為契機,讓理想信念植入學生思想,讓青年學生在學習、交流、抒發中,加深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厚植愛國情懷。
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唯真求實、服務青年”主題大調研為依托,形成具有鮮明特性與具有借鑒價值的學生成長需求報告,對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形成提案,真正把脈學生成長成才需求,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發揮好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和朋輩教育作用,與團員青年結對子、共成長,深入了解團員青年的真實所思所想。把握大學生學習是第一要務、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兩大關鍵性問題,著重開展學情大調研、就業大調研,拓展多樣的互助平臺,形成良好的解決機制、反饋機制。
高校是知識與行動的融合場,也是學生邁向社會的助推器,加強一二課堂結合,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是提升團員青年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提升實踐類主題活動設計,開展既有理論性、又有應用性,既有科學性、又有趣味性的團組織活動,真正引導青年強化實踐、學以致用;開拓多種類型的社會實踐基地,設定志愿服務、心理關懷、素質拓展、創新訓練、就業力提升、領導力塑造等實踐環節,打造綜合能力出眾的青年。開設特色網絡專欄,讓團員充分學會積極表達、正向發聲,成為青年好聲音的有力傳播者。
團員青年是朝氣蓬勃的,團組織要充分發揮創造力,激活團員青年的積極性。構建創新的評優體系,鼓勵更多青年爭優創先,創立挑戰賽制度,將理論學習、實踐鍛煉、能力提升、支部精神融合,用豐富的活動形式吸引更多團員參與。深化校企聯合,聘任校外導師指導學生就業科研,舉辦社會創新大賽,開啟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新形勢的背景下,團員青年的思想引領更為必要,成長服務更為需要,綜合能力塑造更為重要,加強團的基層組織規范化建設是提升團員青年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強力依托。高校團組織應圍繞團的根本任務、政治責任、工作主線,從嚴治團,統籌推進團的各項工作,持續推進團的基層建設,力爭共青團各項工作更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