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麗 吳海燕
(鄭州工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1400)
進入21 世紀以來,教師人格魅力已成為教師必備的重要素質,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被學校所重視。國外一家報刊曾對千名學生的調查顯示:52.8%的學生希望老師溫和、可親、有愛心,而喜歡知識淵博型的老師的學生只占31.3%。日本的學生對教師人格素質比較重視,對教師的知識要求排位靠后。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就是心靈對心靈的感受,心靈對心靈的理解,教師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時刻在影響著學生。一個有魅力的教師,始終是學生關注的焦點,會很自然地打動學生的心靈。研究教師的人格魅力,有助于把人格魅力作為一種潛在的教育資源加以挖掘。
人格(personality)最初一詞來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原意是指古希臘羅馬時代喜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后來指演員扮演的特定角色、具有特殊性質的人。所謂教師人格,它是指教師作為教育職業活動的主體,在其進行職業勞動過程中所形成的客觀的智能結構、一定的道德意識、良好的情感意志和個體內在的行為傾向性。
教師人格魅力則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工作中,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和不斷完善所達到的一種好的境界,并通過自己的不斷實踐而形成和發展的一種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號召力、向心力和鼓舞力以及影響力、滲透力的總和。教師人格魅力是教師素質的核心,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師要有嚴肅認真、敬業愛生的教育精神,即身正;二是教師要有寬廣厚實、多才多藝的學養才能,即學高;三是教師要有氣質。
“師者,人之模范也。”在學校中,教師始終是學生模仿和學習的主要對象,教師示范力量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無窮無盡的。正如布魯納所說的那樣,“教師是教育過程中最直接最有象征意義的人物,是學生可以視為榜樣并拿來同自己做比較的人物。”美國學習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類大多數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而習得的。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獲得榜樣行為的符號特征,并可以由此引導觀察者在今后作用與之相似的行為。由此可見,教師在潛移默化之中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人格不可避免地會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學生,對于學生而言,教師是教育的權威,教師自身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自我提高的欲望創新創造能力。“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愿意圍在教師身邊,跟著老師的教學更好地促進自身的自主學習。這樣就使教師的人格魅力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和自主學習的動力,不僅會不斷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而且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儀表作風、思想道德、為人處世,甚至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注意觀察教師的言語,而且還要注意觀察教師的行為處事,學生會從教師的言行身教中明白做人的道理,也會依照老師的言行來調節自身的行為。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為人師表,要始終做到以身作則,做到育人先育已,育已先育德。用自己寬廣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為人、良好的道德修養去熏陶和感染學生,教育和規范他們的言行,發揮榜樣的作用,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學生意志力是指學生在履行道德義務時自覺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去克服內在阻礙和外在困難,以實現一定道德目標的毅力。其實這種意志力是很受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致力于挖掘學生潛力、費心將其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的影響的,教師教會學生把這種不折不撓的意志力轉化為為了自己的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一種力量,也是意志力的心靈體驗被內化的一種力量體現,它使學生在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進程中表現出為達成既定奮斗目標鍥而不舍、永不氣餒的意志信念。
1.博覽群書,與時俱進
隨著信息時代的繁榮、教育改革的發展,各種信息媒體、信息渠道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教師不再是幫助學生解決疑惑的唯一渠道,任何一個教師對學生所施加的影響,絕不僅限于某一專業領域,而是滲透到學生活動的一切時空范圍內。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在通曉一定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擁有比較廣博的基礎文化知識,包括相關學科的、相鄰學科的以及一定的“數理化”“史地生”“文史哲”“音體美”的知識和相應的技能,需要對一些教育中的經典進行學習、研究、重新認識,要全面、客觀地梳理和評價它們,并學習一些先進的東西和巧妙的方法,如教師要經常讀書看報、瀏覽青少年兒童的網頁、QQ 群和朋友圈,了解他們的思想,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時才能結合教育內容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地插入合乎學生口味的東西。并且要經常給學生展現一些新鮮的東西,讓學生覺得你是一個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人,而不是一個“老土”“保守”的老師。這樣學生也樂于和你交流他們的想法和觀點,教師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自我價值追求、行為特點和人格標準的尺度。
2.修身養性,完善自我
教師職業是受人尊重的職業,它還承擔著特殊的社會責任,因此,教師要嚴于律己,要身體力行地踐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還要有自己的判斷,遇到棘手的事情時,不會使任何一位學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無德無以為師”,教師要維護自己作為教師的聲譽,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自覺按照教師的道德規范去規范自己的行為,不要做出任何有損教師形象的言行。當前社會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教育要想適應社會歷史的改革就需要自身不斷的創新,教育有定規而無定法,教師要跳出固定思維,對于教育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靈活多變的組織教育活動,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出既符合教育目標,又具有自身個性的學生。
3.熱愛學生,尊重學生
作為新時期的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教育要以學生為本,以每一個學生為本,以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幸福為本,把學生視為教育主體和主人。既要當好學生的領路人,又要當好學生的服務員。尊重學生是教師的一種最基本的職業道德,熱愛學生,孜孜不倦地教誨學生,是教師基本的職業素養教師。說到底就是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尊重。只有在尊重學生、師生平等的基礎上去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才會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也才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打動學生的心靈,才能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相濟的目的。針對學習上的困難教師應責無旁貸,生活上的困難,教師更應給予幫助。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與幫助,能使學生從逆境中站起來,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真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震動,達到顯著地教學效果。從而產生情感上的熾熱的碰撞,為教師的人格魅力更添光彩。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競爭更趨激烈,科學技術發展更為迅速,這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的發展也是一個促進,教師要在不斷的發展中,才能享受到時代發展給自己帶來的利益。首先,政府和學校應保障教師參加進修或其他方式進行培訓的權利,設立培訓部門對教師進行入職培訓和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提高教師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以達到社會的期許。此外,國家應該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為教師人格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例如改善社會環境,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和整體的社會地位,緩解教師個體與社會的矛盾沖突;引導社會更多地追求真善美,用健康向上的輿論環境來促進教師個體人格的健康成長;加強道德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通過上述的舉措,為教師加強自身修養與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以形成教師讓學生欽佩的品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