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51)
2015 年,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地方本科高校相繼進入到轉型發展階段。轉型發展涉及高校發展的各個部分,其中教師隊伍建設的轉型發展成為高校能否轉型成功的關鍵問題之一,因而,對轉型發展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進行研究迫在眉睫且意義深遠。
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中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地方高校加大力度,招聘和引進了一大批專業教師,以滿足學校對教師數量的需求。但經調查研究發現,目前地方高校教師隊伍結構仍然存在不合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師總體數量仍然處在不足狀態,師生比例不合理;二是學歷結構上主要以碩士研究生為主,博士研究生仍然稀缺,學歷結構不合理;三是在職稱結構方面以講師居多,高級職稱教師數量占比較小;四是教師來源仍以高校畢業生為主,來自企業富有實踐經驗的教師較少。
地方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是建立一支既有理論知識底蘊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但目前雙師型教師數量明顯不足,尤其缺乏來自行業一線企事業單位的專業人才。很多高校通過制定實施各種政策,鼓勵已有教師轉型為雙師型教師,但是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背景下,雙師型教師數量仍存在較大缺口,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已有的雙師型教師中,實踐能力和指導實踐教學的能力也需提升。
地方本科高校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已提上日程,但是培養機制不健全,導致雙師型教師培養效能較低。如培養方式和內容仍偏于理論學習和教學能力提升,采取傳統的講座研討形式,無法切實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教師進企業頂崗鍛煉往往疏于管理,導致頂崗效果差;激勵機制不完善,缺乏雙師型教師專項薪金補貼、職稱晉升等激勵措施,無法有效激發教師提升實踐能力的積極性。
一是地方高校待遇相對偏低,對人才吸引力度不夠大,不足以吸引博士研究生層次的人才;二是職稱評聘條件更加嚴格,致使中級職稱教師在申報高級職稱時存在困難;三是招聘新進教師時仍以各個專業高校畢業生為主,企業一線引進人才數量有限。
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主要是引進和培養兩個方面存在問題。在引進上,地方高校缺乏與當地行業的溝通交流,加之薪資待遇編制等問題,導致一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無法入職;在培養上,組織者對雙師型教師概念存在偏差,導致后續的培養培訓活動內容方式過于傳統老化,不能實現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的目標。
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不健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組織管理者經驗不足,直接導致培養內容、方法、方式等決策失誤;二是缺乏與企業的溝通協調,流于形式,致使頂崗鍛煉等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三是未能及時制定與之匹配的激勵政策,無法激發教師積極性。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關鍵工作之一就是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從行業一線引進人才是重要途徑。為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學校應在擴充教師數量時,首先考慮引進來自行業一線、擁有豐富一線工作經驗、熟悉行業發展動態的人才。通過提高薪酬待遇、給予職稱評聘政策傾斜、解決其他合理要求等外部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來校任教,助力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地方高校轉型迫切需要具有一線實踐經驗和技能指導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因此,應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第一,制定雙師型教師培養辦法,通過建章立制提高教職員工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提供制度保障;第二,遵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原則,設計組織促進教師向雙師型轉變的培養培訓項目,為教師提供培訓機會和條件;第三,加強與一線企事業單位的溝通和良好協作,聘請企事業單位人員來校兼職任教,同時選派優秀青年教師進入企業進行鍛煉,通過參加企業實際項目的運行切實提升實踐能力。
選派青年教師進入企業開展接受頂崗鍛煉是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高校應進一步完善頂崗鍛煉相關制度。首先應建立健全學校方面的配套制度,明確學校和二級學院對此項工作的義務責任,制定從選派、進崗、鍛煉、出崗回校等環節的管理細則,做到全過程、全鏈條管理,保證頂崗鍛煉的實效。第二,加強與企業溝通,明確學校和企業的義務責任,針對企事業單位存在消極態度等現象,學校需明確教師對于企業的義務責任,如協助完成項目、為職工開展理論培訓等,使企業感受到利好。第三,加強頂崗鍛煉工作的考核,不應只停留在鑒定表之類的文件上,更應重視鍛煉成果向實際教學的轉化,將教師回校后實踐教學能力提升情況作為考核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