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強
(河北省蔚縣楊莊窠鄉中心學校,河北 蔚縣 075700)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推廣,對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與挑戰。為提升課程的教學效率,該課程的教學人員需要深入了解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現狀,在有針對性的問題研究中提煉具體的解決辦法,為增強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有效性而不斷優化教學結構。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是基礎教學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小學生的識字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在應試教育的時代背景下不可避免的催生出諸多問題。首先,由于考試的要求,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逐漸形成以提升學生的考試能力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學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的主要內容都在圍繞考試而展開,所產生的直接后果是學生往往能夠取得不錯的學習成績,但是在解決問題,分析理解問題的實際能力較為薄弱。與此同時,在長時間的應試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趣味性在逐漸削弱,部分學生甚至會產生抗拒心理。在直接赤裸的教學方式中,與小學生的學習心理,語文教學特性產生強烈的不適應。
教學理論研究的落后為課程的教學實踐產生一定阻礙,難以在兩者的相互促進中產生共贏的理想局面。而教學客觀條件的落后,思想觀念的保守與教職員工的教學水平不夠理想等綜合因素共同造成了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效果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
(一)呆板的教學觀念與模糊的教學理念
正確,科學的教學理念是保證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但是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活動實踐中不成熟的教學理念依舊成為課程開展的一大障礙。比如說,過分的看中知識,輕能力;看中結果,輕方法;看中工具性,輕人文性等顯性依舊屢見不鮮。正確而合理的教學目標能夠有效幫助老師有條不紊的開展課程教學,而模糊的教學目標則難以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實施。比如說,以獲得優秀成績與升學率的評價標準能夠幫助學生在考試中獲得不錯的學習成績,卻難以在實際的社會實踐中展現個人的潛在實力。并且該項教學目標的設立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個人能力的培養都埋下了潛在的隱患與危機。
(二)不合理的教學方法
合理的教學方法對于幫助學生加強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而不正確的教學方式不僅嚴重影響課程的教學質量更不利于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在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由于缺乏對學生心理特點的掌握,難以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依照教學大綱指導個人的課程教學,導致學生難以對課程有體系化的了解,而抽象化的理論灌輸更會導致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收效甚微。
(三)陳舊的教學模式
小學語文教學課程模式的落后主要表現在以老師講課為主導,學生被動接收,煩悶的課程氣氛使得學生對老師講授的課程內容反響平平。這種教學模式早已不能適應現代化的教學理念,特別對于理解能力教學薄弱的學生,單純的老師講解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除此之外,以老師講解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減少學生主動參與閱讀,發揮個人創造力的機會減少,難以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一)建立科學的教學目標
改善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目標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摒棄以考試為主導的評價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為教學理念,采用與時俱進的教學方式。在注重學生考試成績的方面更加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在常規的課程教學中,除卻語文知識的學習,更應該塑造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在知識文化的熏陶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運用合適的課程教學方法
在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中,老師需要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語文的課程教學不僅僅能夠滿足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應該促進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指導學生在自主性的學習學習狀態中主動參與語文課程的學習工作。老師可以適當的采用討論式,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將課程與社會客觀現實生活的聯系中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三)在新型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開展課程教學。教學理念的確立是保證課程教學走向的指導性意見。老師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吸收先進,可科學的教學理念,依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適度的本地化改造。在不同教學方式的運用中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促進教學效果的有效達成。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需要采用科學的教學分析加以實現。目前,為改善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需要摒棄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與個人的能力要求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自主式的學習方式中主動投入課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