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琴
(新疆石河子121 團第一小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總是把自己在課下設計好的問題直接拋給學生,然后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的答案,久而久之這不僅使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還不利于培養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這一現狀,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例如,在開展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巴金的《鳥的天堂》這篇課文的學習時,剛剛上課,我對學生說:“請同學們看一看《鳥的天堂》這個題目,根據這個題目,你們有什么疑惑?”于是,學生們積極地說出自己的問題。有的學生說:“鳥的天堂在哪里?”有的學生說:“本文圍繞鳥的天堂寫了什么?”有的學生說:“鳥的天堂是怎樣的?”有的學生說:“我對鳥的天堂有什么感情?”還有的學生說:“鳥的天堂有什么含義?”接下來,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歸納與匯總:
1.本文圍繞鳥的天堂寫了什么?2.為什么以鳥的天堂作為題目?3.文章的寫作手法是什么?
此后,我對學生說:“你們帶著這些問題仔細地閱讀課文,試著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在他們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十分地投入,當遇到與問題相對應的語段時,他們便做出重點標記。當學生讀完《鳥的天堂》這篇課文后,我讓他們自己回答這些問題。有的學生說:“鳥的天堂并不是一個特別神秘的地方,而是一棵存活很久的大榕樹。”有的學生說:“文章采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在這節課的講授中,我沒有讓學生按著我的“問題軌道”行駛,而是讓學生以自己的疑問為線路,引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如此一來,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有效地提升了教學質量。
教學中缺少了情境,就如同佳肴里缺少了食鹽,樹葉里沒有了葉綠素。教師只有在教學活動中創設某種特定的情境,才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
例如在開展語文四年級下冊教材中第2 課《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學習時,我就通過多媒體這一新穎的教學設備創設某種特定的教學情境。首先,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桂林山水的圖片,并 對學生說:“請同學們仔細地觀察這些圖片,看看圖片上有什么景色?”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熱情,還能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學生仔細地觀看圖片,觀看之后就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相互討論。有的學生說:“我看到圖片上有一條一望無際的河流,它的名字好像是漓江。”有的學生說:“我看到圖片上有許多連綿不斷的山峰。”還有的學生說:“我看到湖面上有許多游船。”我對學生說:“剛剛你們表現得很積極,你們說得也很好,下面,請你們仔細地思考一下這些山山水水有什么特點呢?”于是,學生就開始認真地思考我提出的這個問題。幾分鐘過后,他們就問題內容進行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說:“我看到水特別的清澈。”有的學生說:“我感覺江里的水十分透明,如同玻璃一樣。”有的學生說:“我感覺這里的山峰有著各種各樣的姿態,有的像正在捉老鼠的小貓,有的像正在仰天高歌的天鵝。”我對學生說:“你們說得很好,下面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并體會文中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如此一來,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加深了對桂林山水的印象,從而使自己的學習效率得以提升。
“想象”是小學生在語文天空中盡情飛翔的翅膀。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已經用“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扼殺了小學生的想象力。針對這一問題,語文教師應積極主動地為班里的每一位小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從而使他們飛向語文學習的遠方。
比如在學習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材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時,首先,我向學生介紹有關“黃鶴樓”的背景信息。其次,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開始逐字逐句地分析這首古詩的大意。有的學生說:“詩歌的前兩句僅僅數字,卻以高度的概括力記敘了一件事,不僅包含了離別的地點、時間,還有人物以及事件等。”有的學生說:“第二句中的煙花三月僅僅四個字就把一幅幅美麗的春景圖展現了出來。”此時,我補充道:“三月到,花似錦。在這大好春光里,友人與作者就要離別。感傷之情在美麗之景的映襯下,變得更濃、更烈。”有的學生說:“友人已經乘坐小船順水遠行,很快地消失了。”還有的學生說:“這首古詩的最后一句只是描寫長江水滾滾向東流去的場景。”我接著說:“你說得很好,遠去的小船漸漸地消失在視野中,友人的背影也看不見了。只能看到的是翻滾的長江水。”而這種場景給我們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的眼前浮現出了一幅幅多彩的圖景,如:相約黃鶴樓、相別長江岸、共別三月天、遠行去揚州等。此時,我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話描繪這首詩歌的大意。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教學的過程中,我充分激發全班學生的想象力,這不僅幫助他們記憶這首古詩,還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秉承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與時俱進的同時,還要積極地采用新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推進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